摘要:1969年3月的天津,料峭的春风里还裹着残冬的寒意,就是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张淑静和一大帮知青乘坐汽车离开了天津,他们要到河北省青县的农村插队落户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3月的天津,料峭的春风里还裹着残冬的寒意,就是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张淑静和一大帮知青乘坐汽车离开了天津,他们要到河北省青县的农村插队落户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张淑静是六八届高中毕业生,因为当时停止了高考,高中毕业后正好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她只能跟随时代潮流,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满载天津知青的大卡车颠簸了整整一上午,终于来到了河北省青县的一个公社驻地,知青们在公社革委会大院吃过午饭,乘坐生产队前来迎接的马车来到了马桥大队,张淑静他们十三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马桥六队插队落户,马长青队长临时安排天津知青住在了大队副业社的三间房子里。
安顿好了住处,马队长又安排他媳妇帮知青们做饭。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歇了两天,知青们也开始跟着社员们一起出工参加生产劳动了。
当时正是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社员天天一大早就往地里运送土杂肥准备春耕,知青们就留在场院里往马车和架子车上装粪,也帮挑粪的社员往篮子里装粪。一天下来,张淑静细皮嫩肉的手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疼得钻心。晚上收工回到住处,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经过了一年的劳动锻炼,经历了春耕春播、麦收和秋收秋种的历炼,张淑静他们慢慢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繁重的生产劳动,再也没有人夜间躲在被窝里偷偷哭鼻子了。
转机出现在1970年的秋天,那天张淑静刚从地里收工回来,马桥大队的书记马福祥就找上了门:“张淑静,你是高中毕业生,马桥小学缺个民办教师,你愿不愿意去学校当老师?”
张淑静愣了愣,随即眼睛亮了——她做梦都想再拿起课本,她更愿意站在讲台上。马桥小学就在村东头,一排土坯房子就是学校的校舍和老师的办公室,校园没有围墙,操场倒是挺平坦挺宽敞,麦收和秋收时节是二队打轧粮食的场院,其他时节就是学校的操场。
当时的马桥小学规模不大,虽然有五个年级,可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不多,一二年级的学生最多,每个班也不到二十人。张淑静教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只有十三名学生。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名初中毕业生,他叫刘成柱,当年十九岁,和张淑静同岁。
刘成柱也是民办教师,初中毕业,复课第一年就来学校当了民办教师,教龄快三年了。他虽然和张淑静同岁,却像个老大哥似的,处处都帮着她,照顾着她。张淑静刚上课,不知道怎么跟学生打交道——那些孩子大多怯生生的,不敢说话,提问时总低着头。刘成柱就让她去自己班上听他给学生讲课,还告诉她:“你先放下老师的架子,跟他们唠唠家常,比如问他们家有几个弟弟妹妹,父母都识字吗,慢慢也就熟了。”
张淑静照着试了,果然管用。她给学生讲课文时,会穿插着讲天津的马路、城里的电车,学生们听得眼睛发亮,渐渐敢主动举手提问了。可新的难题又来了——她没教过书,不知道怎么备课,不知道怎么安排课时,常常对着课本发愁。刘成柱看出来了,每天放学都会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她,还把自己的备课教案给她参考。
在刘成柱的帮助指导下,张淑静慢慢掌握了教书流程,也渐渐喜欢上了民办这个职业。
往后的日子,刘成柱的帮助成了“日常”。张淑静生病了,刘成柱就帮她代课,让他母亲帮张淑静熬汤药。张淑静的椅子坏了,刘成柱就帮她修理,有时还给她送好吃的,张淑静发自内心地感激刘成柱。
老话说日久生情,这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朝夕相处了三年,情愫在不知不觉中发了芽。张淑静渐渐喜欢上了淳朴善良、高大魁梧的刘成柱,一天见不到他,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图片来源网络
刘成柱也喜欢文静漂亮的张淑静,喜欢她教学生时认真的模样,喜欢她说话时温柔的语气,喜欢她虽然是城里来的姑娘,却从不娇气,下地能干活,上课能教书。他总在放学的路上等她,陪她走回知青点的住所,路上没什么话,就默默跟着她走,却让张淑静觉得心里踏实。
马校长看在眼里,就主动当了“红娘”。那天放学,他把两人叫到办公室,笑着说:“你们俩啊,一个文静,一个实在,凑一对正好。张老师,你跟你父母商量商量,成柱这孩子,我看不错!”
张淑静脸红了。嘴上虽然没说啥,心里却像跑进一只兔子,怦怦乱跳,当晚,她就给天津的父母写了信。父母回信时,开头的语气是不赞同自己的女儿在农村恋爱结婚的,末了却写道:“淑静,只要他对你好,你也真心喜欢他,爸妈就尊重你的决定。你一个人在那边,有个人照顾,我们也放心。”
1975年初秋,张淑静和刘成柱领了结婚证。没有彩礼,没有酒席,就买了几斤糖块,分给学校的学生和队里的社员每人两块糖,她成了全公社第一个嫁给当地农民的天津知青。
婚后的生活简单又快乐,简单得像村口的小河,缓缓流淌着,欢快又惬意。每天早上不等张淑静起床,婆婆就把早饭做好了——玉米面糊糊,发面窝头,熟棉油拌过的咸菜条,偶尔还会煎个鸡蛋或煮个鸡蛋,只有张淑静一个人有份。
张淑静不用刷锅洗碗,不用喂猪喂鸡,每天和刘成柱一起去学校上课,一起放学回家。知青们来家里串门,看着桌上现成的饭菜,都很羡慕她:“淑静,你这日子,比在天津还舒坦!”张淑静笑着点头,心里明白,这份舒坦,是刘成柱和婆婆给的。
第二年冬天,张淑静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坐月子的时候,学校的老师轮流替她代课,马校长还特意跟队里说了一声,队里一天都没扣她的工分。张淑静躺在床上,听着婆婆哄女儿的声音,看着刘成柱端来的鸡汤,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没想到,在这陌生的农村,能有这么多人把她当亲人。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张淑静和刘成柱一起报了名,张淑静报考大学,刘成柱报考中专。考前他俩都做了充分准备,天天复习到深夜,可最终张淑静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刘成柱却落榜了,他连中专也没考上。
张淑静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村里的闲话就多了。有人在背后说:“淑静成了大学生,以后就是国家干部了,肯定不回马桥了,成柱这下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喽!”还有人给刘成柱出主意:“你可得拦住她,别让她回城,她走了,你和孩子咋办?”
刘成柱听了,只是摇头:“她要是想走,拦也拦不住;她要是不想走,不用拦。”可婆婆却急了,拉着张淑静的手哭:“静啊,你不能走!你走了,孩子咋办?成柱咋办?要走,你就把他爷俩都带上!”
张淑静心里像针扎一样疼,她抱着婆婆说:“娘,我考上大学也是为了咱们家好。我发誓,绝不会跟成柱离婚,绝不会丢下孩子不管。等我毕业了,就回来,咱们还一起过日子。”
回城上大学那天,张淑静的婆婆突然抱住了张淑静的腿,说啥也不让她走。张淑静一再发誓,说绝不会和刘成柱离婚,更不会丢下自己的亲骨肉不管。在大队书记和刘成柱的劝说下,张淑静的婆婆才眼泪汪汪地放开了张淑静的腿。
在天津读书期间,每当学校放了假,张淑静就回马桥来,一次也没陪着父母过年。
1981年,张淑静大学毕业主动申请回青县工作,她被分配到青县一中当了语文老师。学校离马桥六十里路远,她每个月至少回去一次。后来有了自行车,张淑静每个星期天都会回家看孩子。每月开了工资,留下自己的零花钱,她都如数交给婆婆。
1983年秋天,刘成柱又一次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考试,这次他考上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里的中心校,教初中语文,转成了公办教师。刘成柱拉着张淑静的手,笑得像个孩子:“你看,我也成了公办教师,月月也能开工资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1993年,张淑静十七岁的女儿按照政策,户口迁回了天津,跟着姥爷姥姥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跟张淑静当年一样,成了一名师范生。毕业那天,她给张淑静和刘成柱打电话:“爸、妈,我也当了老师,跟你们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现如今,张淑静和刘成柱都在天津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张淑静老师很感慨也很知足,她说自己这一辈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可她有一个疼她的丈夫,有一个孝顺的女儿,有一个和睦的家,这就足够了。知青岁月和青春年华虽然已渐行渐远,可曾经的幸福时光已深深镌刻在张淑静的心里,成了她一生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草根作家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