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他们为啥把服务器“扔”进30米的海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1:39 1

摘要:当你对智能语音助手发出“周边美食推荐”的指令,或者用AI大模型生成旅行攻略时,或许不会想到:支撑这些回答的海量数据,既不在云端里“飘”着,也不在机房的机柜里“躺”着,而是沉在海南陵水附近海域中35米深的海底。

当你对智能语音助手发出“周边美食推荐”的指令,或者用AI大模型生成旅行攻略时,或许不会想到:支撑这些回答的海量数据,既不在云端里“飘”着,也不在机房的机柜里“躺”着,而是沉在海南陵水附近海域中35米深的海底。

在这片热带海域的海面下,一个个白色“巨罐”正安静运转——这就是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每个都重达1300吨,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当4500吨的起重船将它们缓缓放入海底时,一个颠覆传统的“水下算力世界”便悄然成形。

图为海南陵水海底数据中心数字舱模型。本报记者 张冰洁 摄

这个位于海底的“超级大脑”,是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2023年3月底在海南陵水正式投运,一期工程目前已全面竣工。

数据中心为啥要从陆地走向海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一同来到位于海南陵水的海兰云海底数据中心项目部一探究竟。

承担着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等“烧脑”工作,数据中心的一生都和高温“打架”——服务器在运行产生的热量必须要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相较于陆地上用空调制冷的方式,陵水的工程师们想出了更聪明的办法——借海水当“免费空调”。

“我们把整个数据舱投放到海底,可以利用海水来进行降温。相比于陆地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能够减少大量的冷却能耗,不仅可以减轻对生态的影响,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海兰云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项目总经理蒲定告诉记者。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强,数据中心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将服务器置于海底,恰恰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零碳”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人类对数据中心“降碳”的探索早已启航。2015年,美国微软公司在压力容器中部署86台服务器,并将其沉入苏格兰北部50米深的海床上。如今,无论是北冰洋海域、贵州山洞还是各类湖泊之中,都能找到这些“超级大脑”的身影。

在感叹工程师们“头脑风暴”的同时,记者也不禁发问:将怕水的服务器沉入海底真的安全吗?

“把变电、输电、分配电以及一些通信设备通过密封舱的形式放置在海底,这里面我们用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密封技术。另外,为了能够保证舱内舱外的热交换,我们还用到了大量的水下机电设备。”蒲定介绍称,“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还考虑了相关海域不同的地质、土壤环境下数据舱的运行极限,在台风‘摩羯’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海底数据中心运行得还是非常平稳的。”

据了解,海底数据中心的每个数据舱都部署了24个标准机柜,可以安放400台至500台服务器,相较于同等规模的陆地数据中心,整体能效提升了40%至60%。

如今,位于陵水的海底数据中心已经成了真正的“算力商铺”:阿里云把服务器搬进了海底数据舱,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拓尔思等园区纷纷下单。当数据舱满舱运行时,这个海底的“超级计算机”30秒就能处理400万张高清照片,1秒的计算量相当于普通电脑跑一年。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布放100个数据舱,并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投产,正是海南自贸港“向数图强”的生动注脚。

目前,海底数据中心正在从海南陵水1.0版本到上海临港2.0版本的升级。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等跨境数据试点政策落地,“陆数海算”或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的关键技术载体。

当你下次再和 AI 对话时,不妨设想一下,你的问题正穿过椰林海风,迅速抵达那片深蓝之下的“智慧大脑”。在那里,海水正悄悄冷却着算力的温度,也悄悄托举起数字时代的绿色未来。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张冰洁

视频:原健凇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来源:金融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