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陪我妈去协和复查,排在前面的老大爷被AI打了个“低风险”,结果主治医生瞄了一眼报告,直接加做增强CT,真揪出一个早期小病灶。
“AI都98.7%准确率了,还要医生干嘛?
”——刷到这条热搜的人,先别急着把人类判死刑。
上周陪我妈去协和复查,排在前面的老大爷被AI打了个“低风险”,结果主治医生瞄了一眼报告,直接加做增强CT,真揪出一个早期小病灶。
那一刻,走廊里全是庆幸的叹气声:原来机器也会看走眼,而且走的是要命的眼。
Meta十一月放出的Llama 2确实猛,零样本任务几乎跟人打平,但一上需要“拐个弯”的数学题,立马错三成以上。
说人话就是:你给它没见过的新题型,它背过的公式全作废,开始瞎编。
团队给模型打了一针“思维链”吊瓶,准确率才爬了15%,听起来像回血,其实是从60分到69分的区别,离人类80分档还远。
更扎心的是,MIT在一月把人脑前额叶扒开,发现一条“元学习”高速通道——简单说,大脑自带“任务切换外挂”,遇到新环境秒换策略,不用重新训练。
把这条电路抄进AI骨架,跨领域能力确实涨了25%,但别忘了,人脑外挂是即插即用,AI得重新喂数据、调权重,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电费两万五。
医疗圈最诚实。
梅奥诊所新系统把“不确定性量化”做成红绿灯:绿灯它上,黄灯喊人,红灯直接罢工。
落地半年,诊速快了四成,可那1.3%的误诊全落在黄灯区——机器把皮球踢给医生,医生熬夜背锅。
所以别光看见98.7%的数字高潮,真正救命的是那盏黄灯:机器知道“我不知道”,人类才有机会“我知道”。
自动驾驶更逗。
L4级事故率比人低60%,可剩下那40%全是“没见过”的极端场景:白色卡车横在雾里,算法把货厢当天空,一脚油门怼上去。
人类老司机可能骂骂咧咧踩出ABS,机器却淡定“眼瞎”。
工业检测也一个道理,AI把误检率压到0.5%,一旦漏检就是整批退货,老板照样得请人工再扫一遍。
省下的99.5%成本,得为那0.5%准备十倍赔偿金。
所以未来拼的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人机互甩锅”的速度。
金融圈早就玩明白了:AI筛财报,人类去酒局套小道,组合收益才能吊打大盘35%。
把AI当超级工具,别当万能替身;把人类当最后保险,别当落后产能。
毕竟,机器不会手抖,但也不会在凌晨三点被家属一句“医生,求你再想想”戳得眼眶发红。
下次再看到“AI超越人类”的标题,先问一句:它知道自己不知道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条新闻就当个热闹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把掌声留给背后那个写“不确定性公式”的熬夜人。
真正的超能力,从来是“知道边界在哪”,而不是“假装没有边界”。
来源:上进的风筝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