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流量成为硬通货。大学,这个曾经被视为社会“净土”的象牙塔,也难以独善其身。孙彦军担任校长一事,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的讨论热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流量事件”。我们不得不追问:“孙彦军现象”究竟是教育拥抱时代、扩大影响力的进步,还是教育向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流量成为硬通货。大学,这个曾经被视为社会“净土”的象牙塔,也难以独善其身。孙彦军担任校长一事,在社交媒体上引爆的讨论热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流量事件”。我们不得不追问:“孙彦军现象”究竟是教育拥抱时代、扩大影响力的进步,还是教育向流量妥协、走向功利化的堕落?
进步论:这是高校品牌建设的“现代兵法”。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艺术院校,需要被社会看见,需要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任命孙彦军这样具有国民度的艺术家为校长,无疑是一次高效的品牌营销。它能瞬间将学校置于公众视野的焦点,吸引优质生源、吸引社会投资、吸引合作伙伴。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名人效应”为教育服务,何乐而不为?这体现了现代大学治理中开放、创新的思维。
堕落论:这是教育精神在流量面前的“沦陷”。 大学的尊严和权威,本应建立在学术成就、育人成果和思想深度之上,而非建立在娱乐明星的流量之上。当一所大学需要靠任命一位明星校长来博取关注时,是否意味着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已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会不会导致高校陷入一种“流量焦虑”,不再潜心于内涵建设,而是热衷于制造各种新闻热点?长此以往,大学与追逐流量的网红有何区别?教育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将被消解殆尽。
“孙彦军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其性质完全取决于大学的“初心”。
如果初心是“育人”:学校是看中了孙彦军的教育理想、行业经验和管理潜力,希望借他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那么,流量只是副产品,是手段而非目的。这就是进步。
如果初心是“流量”本身:学校仅仅是为了上热搜、博眼球,把校长职位当作一个吸引关注的“噱头”,而并未对孙彦军赋予实权或寄予教育改革厚望。那么,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堕落,是对教育精神的背叛。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流量逻辑的侵蚀下,教育可能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可能不再看重其深厚的底蕴和严谨的学风,而是看它的校长是不是明星、有没有热搜。这种选择机制的扭曲,将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孙彦军现象”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它迫使我们在教育、名气、流量之间划清界限。大学可以并且应该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但它的根,必须深深扎在学术的土壤里,它的魂,必须牢牢系在育人的使命上。流量来了,又会走。但一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及其创造的思想,才是它永恒的“流量”。对于孙彦军校长和他的学校而言,最大的成功不是今天上了多少次热搜,而是十年、二十年后,人们谈论这所学校时,是因为它培养出了多少个杰出的“孙彦军”,而不是因为它曾经请过孙彦军当校长。
来源:升学小口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