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川剧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步入新时代,川剧迎来了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政府、院团还是高校,都肩负着推动川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9月11日至12日,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的三部折子戏在锦江剧场成功上演,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对当前川剧人才培养成
人才是川剧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步入新时代,川剧迎来了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政府、院团还是高校,都肩负着推动川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9月11日至12日,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的三部折子戏在锦江剧场成功上演,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对当前川剧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检阅。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选送的《花文芳抢亲》《别洞观景》《挑袍》,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与院团在川剧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路径与实践成效。高校作为川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赓续川剧艺术血脉、培育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探索与实践也引发我们对于川剧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三部折子戏:人才培养的三重维度
01 夯实“技艺”之基。
《花文芳抢亲》是一出经典的川剧折子戏,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演出,青年川剧演员刘城成主演。剧情围绕纨绔子弟花文芳展开,以轻松闹剧的形式传达邪不压正、惩恶扬善的主题。该剧作为川剧丑行与武戏的代表剧目之一,注重跌扑滚打与身段工架,对演员基本功要求极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川剧等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演刘城成也是该校川剧系青年教师。他在塑造花文芳这一角色时所展示的技艺技巧体现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系统性、规范化专业训练的优势,通过科学训练体系弥补传统师徒制可能存在的不足,强调对“四功五法”的严格锤炼,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根基。
02 淬炼“表演”之魂。
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演出的《别洞观景》是川剧大幕戏《宫人井》之一折,是一出以花旦表演为主的剧目。它讲述了白鳝仙姑厌倦了清冷的修仙生活,趁兄长夔龙外出赴会时,独自偷偷来到人间的故事。全剧不依托矛盾冲突,仅凭主演在虚拟山水意境中的表演实现叙事与抒情,极具写意与程式之美。为充分做好川剧艺术人才培养“传、帮、带”,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虞佳在剧中饰演白鳝仙姑这一主要角色,通过细腻眼神、灵动身段和丰富表情,塑造出白鳝仙姑对人间景致的向往。2024级川剧班学生作为配演也展现了形体控制、情绪传递与舞台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本次演出既是学校教学成果的展示,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助于川剧艺术的传播和传承。
03 承袭“风骨”之神。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出的《挑袍》讲述了三国时期关羽以“降汉不降曹”为约留在曹营,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千里追兄,曹操欲以赠袍为名,将其诱回。关羽深知曹意,在灞陵桥上刀挑红袍而去的故事。《挑袍》早在2019年就被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列入首批“名家传戏”传承项目,由国家一级演员肖方云先生作为导师,向青年演员亲授此剧。本次汇演由该院青年演员周礼兵主演,饰演关羽一角。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演员的技艺功底,更承载着忠义精神的弘扬与历史人物厚重感的传达。这种 “老帮青”“传帮带” 的形式,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传授的艺术与精神接力过程,实现从“教戏”到“传道”的升华。
二、由戏及人:对高校川剧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职业教育的改革动能注入非遗传承,川剧不再是被博物馆珍藏的“活化石”,而是化作万千姿态融入当代生活。这种本科职教模式,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汇演的成功,证明了当前高校川剧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要保持川剧的生命力,高校对川剧的人才培养还需持续深化。
01 破传承之局:走出师徒,走进课堂
传统川剧传承长期依赖“口传心授”的师徒模式,虽保留了技艺精髓,但也存在传播范围有限、易受个体局限等制约,在现代化浪潮中渐显乏力。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必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202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国首个戏曲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戏曲表演(川剧)”正式落户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通过引入本科职业教育体系,将原本松散、经验化的授艺过程系统化、课程化,构建起涵盖剧目、表演、理论、文化的完整教学系统。这不仅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面和选材基础,更通过科学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技艺,又理解戏理,实现从“技”到“艺”的升华,为川剧艺术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02 辟融合之路:传统技艺与现代职教并轨
高校川剧教育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现代职教理念实现创新性转化与体系化重构。校团合作、校园演出等实践机制的建立,有效弥合了课堂与舞台的断层,推动学生从“学戏”向“演活”转变,从技艺传承者蜕变为具备创新能力的艺术实践者。例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泸州非遗传习所等7个省内川剧艺术院团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形成七大双元育人模式。
此外,新媒介、新技术、新生态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新话语。以川剧为代表的巴蜀文化创新传承迎来了数字化新生。川剧的传承发展需突破单一艺术门类局限,构建跨学科融合机制,拓展艺术表达与传播路径。四川传媒学院与地方院团携手,通过聚焦戏剧影视人才培养中巴蜀文化传承断裂、产教脱节、育人资源单一等核心痛点,创新性提出“基因式嵌入”理念,构建了巴蜀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内涵引领-机制建构-路径贯通”新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03 担复兴之任:以教育革新延续文化命脉
高校川剧人才培养的深层意义,在于以职业教育改革为支点,为传统艺术注入持续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文化复兴。它超越了单一技艺传授,更肩负起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和时代担当的新一代川剧人的使命。通过将“德艺双馨”纳入育人目标,高校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弘扬戏格人格并重的优良传统,使青年人才真正成为川剧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与传播者,推动川剧从“活下来”到“活起来”、最终“火起来”的良性发展。例如四川省多所高校联合川剧研究院共同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了一批兼具技艺功底与文化素养的青年川剧人才,保证了川剧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 语
以舞台为课堂,以剧目为教材,四川第三届川剧汇演中的三部折子戏,直观呈现了高校在川剧传承中赓续技艺、培育美学、承袭精神的内核作用。它证明了通过学院化、系统化的教育,能够成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出川剧事业的接班人。展望未来,高校应继续肩负起时代使命,既要成为川剧传统技艺最坚实的守护者,也要成为艺术创新最活跃的策源地,通过培养一批“心中有传统、身上有功夫、眼中有时代”的优秀青年人才,让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绽放耀眼的光芒。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邱子沫,四川传媒学院讲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郑力嘉,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