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时,打落的人参果遁地消失。而在笔者的家乡黔北道真自治县仡佬族聚居地,一块跌落灰烬的豆腐却化作美味“奇果”——灰豆腐果。有趣的是,这种美食在当地也被称作“人参果”,或叫“神仙果”。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时,打落的人参果遁地消失。而在笔者的家乡黔北道真自治县仡佬族聚居地,一块跌落灰烬的豆腐却化作美味“奇果”——灰豆腐果。有趣的是,这种美食在当地也被称作“人参果”,或叫“神仙果”。
灰豆腐果,是产于贵州道真的一种风味特色食品,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明代曾为朝廷贡品。据《遵义市名特资源产品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道真县旧城镇插旗山灵岩寺中,有一卢姓尼姑做饭时,不小心将一块豆腐掉落柴灰中,发现时豆腐已被烤得焦黄,伴有一阵香气扑面而来。尼姑便拾起尝了一口,顿觉味极鲜美。于是,她将豆腐献给长老。长老品尝后,也觉味道很好,吩咐今后按此法制作,用于寺庙斋席。后流传民间,传承至今,成为道真仡佬族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食品。
四百余年后的今天,当我登上插旗山顶,望着灵岩寺斑驳的墙壁,忽然间明白了:虽然神话里的仙果缥缈无踪,但道真仡佬族人用草木灰淬炼出的“土人参”,却是实实在在地陪伴了一个民族数百年。
“一要推磨做豆腐,二要烧茶做汤……”这是仡佬族姑娘出嫁时吟唱的《哭嫁歌》中的歌词,道出了豆腐在仡佬族人饮食中的重要地位。但灰豆腐果的价值却远不止果腹,《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志》有载,据西南农学院测定,道真灰豆腐果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远远超过江团鱼和银耳羹冲剂,堪称“深山里的营养胶囊”。在《中国食品大全·贵州食品》一书中,道真灰豆腐果亦占有一席之地。
更难得的是其卓越的耐储藏性,干品可贮藏一年不腐。在黔北群山深处,仡佬族先民曾饱受“地无三尺平”的粮荒之苦,这种能长久保存的食物,便成为灾年抵御饥荒的重要保障,如今仍是仡佬族最重要的宴席“三幺台”中的必备菜肴。随着时代发展,道真灰豆腐果已化身为“富民经”,作为特色食品畅销重庆、四川、武汉、上海等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正如仡佬族打闹歌所唱:“一颗豆子圆又圆,推包豆腐卖成钱。虽然说是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
道真灰豆腐果(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灰豆腐果的制作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选豆磨浆。需选取优质黄豆作为基础原料,有经验的老师傅能通过“观其色,辨其声”判断黄豆的质量。黄豆需经山泉水浸泡,待其吸足水分后,再用大石磨研磨。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负责推磨,一人负责添磨。推磨者匀速转动石磨,添磨者根据磨盘的转速、消耗情况,不停向磨盘中心入口添加豆瓣和适量清水。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推磨不停,添磨不断,紧张有序。
点浆成花。先用白纱布滤浆,弃豆渣,再用大铁锅柴火煮沸豆浆。柴火要求先旺后微,待浆滚熟,即刻退却旺火,然后倒入酸水点制。老师傅手持葫芦瓢游走锅边,酸水如珠帘垂落,不久便凝出“棉花团”状豆花。用双层白纱布将豆花包实,放上传统的木制厚实菜板,均衡用力按压,水分溢出,使得豆腐紧缩凝结。
灰制涅槃。将豆腐切成小块,形如正方、长条、三角不等,用草木灰沤制3至4个小时,再放入桐壳灰于锅中炒制,或草木灰加适量白碱亦可。炒好后,筛去灰,即为豆腐果。由于草木灰,桐壳灰均含有碱性物质,经过沤,炒,兼之碱的化学作用,使豆腐外形凸胀,内心松泡,状若海绵。
道真灰豆腐果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红烧、炒食、煮食、凉拌。尤宜做炖品和火锅,“浮在锅里如汤圆,吃在嘴里像竹荪”。灰豆腐果焖鸡便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灰豆腐果在汤锅里吸饱金汤后,犹如朵朵棉花,芳香诱人,而经过灰豆腐果调味后的鸡肉更是糯香爽口,咸鲜味美。据《仡佬故土风》一书记载,四川厨师曾将灰豆腐果研制出“灰豆腐果烧鱼段”“灰豆腐果烩蘑菇”“灰豆腐果拌鸡”“豆腐果炖猪蹄”“鱼香垠灰豆腐果”等新菜肴,并刊登于《四川烹饪》上向全国推广。
道真灰豆腐果作为一道优秀的地方特色食品,不应深藏大山无人识。据《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志》记载,1986年,旧城镇建成灰豆腐果厂,年产1万余公斤。这座青瓦灰墙的厂房,如同插旗山顶的灵岩寺,见证了道真灰豆腐果产业化的第一缕曙光。2006年,道真灰豆腐果制作技艺接连入选县、市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告别“家家石磨转,户户柴灶烟”的零散生产模式。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道真灰豆腐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着灰豆腐果工艺标准获得国家级认证。而在央视科教频道的镜头里,传承人王润英手持桐壳灰的镜头,更是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种“会呼吸的豆腐”。
2017年,道真旧城人罗熬松退伍返乡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灰豆腐果的推广中,他创办的旧城灰豆腐果加工厂年产量达360余吨,在多个省市都有代理商,产品在全国各地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仡佬故土风》一书中,记载了原甘肃省政府经济顾问、资深策划人胡光聪受邀到道真考察农业产业时所说的话:“我敢断言,对于灰豆腐果通过精心的策划,进行一番文化包装和艺术包装,它绝不会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家碧玉’了,她一定会像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一样成为本地区的特色拳头产品,甚至成为本地方的代名词。”我也相信,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推进标准化生产,持续实施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就一定能让灰豆腐果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从万历年间偶然坠落的豆腐,到今日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灰豆腐果的故事,始终在证明着一个真理:传承在传统与创新的共振中生生不息。当现代食客咬开灰豆腐果的瞬间,咀嚼的不仅是山野之味,更是一门古老手艺。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读方志 行贵州|地方志勾勒的榕江摆贝苗族风情画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留书:王阳明对贵州旧友和弟子的深情告别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蔡家街:老城烟火中的街市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眼中的安顺城
读方志 行贵州 | 与时间和解的契约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肇兴侗寨:“溪洞行船”远行千年
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