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代宫廷的专属贡品,到现代年销623亿的“养生顶流”,燕窝只用了几十年;可从风光无限到“卖不动”的质疑,它也只用了短短几年。
一瓶小小的燕窝,曾被炒到10万元的天价,如今却面临净利润暴跌24%的窘境。
从古代宫廷的专属贡品,到现代年销623亿的“养生顶流”,燕窝只用了几十年;可从风光无限到“卖不动”的质疑,它也只用了短短几年。
相传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遭遇风暴,被迫停靠在马来群岛的一座荒岛上。
船员饥饿难耐,偶然发现岩壁上的燕子窝,便取下煮食。没想到吃了几天,大家不仅解了饿,还个个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郑和回国后,将这种“神奇的鸟窝”献给明成祖,燕窝就此走进皇宫,成了宫廷御用补品。
到了清朝,燕窝的“贵族地位”更是被推到顶峰。
乾隆皇帝有空腹吃冰糖燕窝粥养生的习惯,慈禧太后的膳食里也总少不了燕窝的身影;就连《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关系升温,靠的也是一碗燕窝。
那会儿的燕窝,靠着“名人效应”和“稀缺性”,彻底和“奢华”划上了等号——普通人别说吃,就连见一面都难。
为啥稀缺?因为燕窝不是普通的鸟窝。
它是金丝燕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的繁殖期,用自己的唾液(也就是俗称的“口水”)混合羽毛、树枝搭建的窝,一对燕子夫妇要辛苦30-45天才能建好一个。
过去只能靠人工在山洞里采摘,产量极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成了“有钱人才吃得起”的象征。
燕窝真正从“宫廷”走向大众,离不开一个叫黄健的福建人。
上世纪90年代,还是高中老师的黄健辞职去新加坡打工,发现当地满街都是燕窝店,富人对燕窝的喜爱近乎狂热;可国内却很少见,不仅产量低,连靠谱的购买渠道都少。
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人们对“高端滋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黄健嗅到了商机,决定回国创业。
1997年,黄健回到厦门,从东南亚进口燕窝干货,把自家房子改成加工点,又在华联商厦租了个2米宽的柜台,靠一个简单的品牌开始卖燕窝。
到2011年,燕之屋在全国开了400多家门店,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了燕窝行业的“初代霸主”。
黄健意气风发,正准备推动燕之屋上市,一场“血燕危机”却突然袭来,差点把整个行业拖垮。
很多人听过“血燕”的说法,说它是金丝燕“呕心沥血”筑的窝,颜色鲜红,营养价值更高,价格也炒到了天价。
可很少有人知道,所谓的“血燕”,其实是金丝燕在山洞里筑的窝,因为山洞里的矿物质渗透,才呈现出红色,产量确实低,但根本不是“呕血”来的。
2011年,市场对血燕的追捧到了疯狂的地步,供需失衡之下,造假者开始动手:用普通燕窝染色、熏制,只要能变红,什么方法都用。
随后浙江工商局对市场上的血燕进行抽检,结果更惊人——不合格率100%,有的亚硝酸盐甚至超标300多倍,连燕之屋这样的头部品牌也没能幸免。
这场危机让燕窝行业彻底崩盘:2011年行业销售额还有65亿,一年后就跌到了22亿;燕之屋也元气大伤,全国数百家门店关停,最后只剩100多家。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还推出了“燕窝溯源码”——每一盏燕窝都有专属的“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产地、加工企业、检测报告。
2014-2023年,我国溯源燕窝进口量从3.09吨飙升到557.1吨,足足涨了180倍;市场规模也从65亿涨到623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4%。
要知道,国内燕窝大部分靠进口,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主要产地,带“溯源码”的燕窝成了消费者眼中的“正规货”,那些没有溯源码的,要么是老库存,要么是走私货,甚至是假货。
燕窝能在短短几年间冲到600亿规模,离不开品牌们的“花式发力”,核心就两点:产品创新和疯狂营销。
先说产品创新。
过去吃燕窝太麻烦:干燕窝要泡发、挑毛、炖煮,稍不注意就煮坏了。
2012年,燕之屋率先推出“即食燕窝”——独立包装,开碗就能吃,保质期还长,在家、办公室、户外都能吃,解决了“麻烦”这个最大的痛点。
后来又出现了“鲜炖燕窝”,比如小仙炖,主打“冷链运输、短保质期”,强调“新鲜”,2020年双十一单场就卖了4.56亿元。
这些创新让燕窝从“需要精心准备的滋补品”,变成了“随手就能吃的快消品”,受众一下子扩大了。
再看营销。品牌们把“网红经济”和“明星效应”玩到了极致:直播带货里,主播们把燕窝吹成“养颜神器”;网红种草里,各种“吃燕窝变美”的文案刷屏;明星代言更是扎堆——燕之屋请了王一博,小仙炖签了王俊凯,直接打破了燕窝“贵妇专属”的标签,很多年轻人开始“激情下单”。
可风光背后,争议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说燕窝是“智商税”,主要集中在两个点:
第一是“价格高、含量低,假货泛滥”。
就拿某款热门即食燕窝礼盒来说,10碗共1380克,售价3780元,平均一碗378元,可里面的干燕窝含量只有“大于等于5克”,占比才3.6%,剩下的93.4%都是纯净水和冰糖。
2020年,某网红直播带货的即食燕窝被曝光,里面的唾液酸含量只有74毫克/公斤,占比0.0074%,远低于“特级燕窝10%”的标准,根本就是“糖水”,最多算“燕窝风味饮品”。
打假人王海还爆料,有近20名明星和主播推广过类似假燕窝,成本只要4块钱,却卖40元,利润率高达900%,堪称“暴利”。
第二是“营养价值不如鸡蛋”。
燕窝的核心营养是蛋白质、唾液酸和少量氨基酸,可对比下来,性价比极低:10克燕窝(价格动辄上百元)只能提供3-5克蛋白质,而一个普通鸡蛋就能提供6克蛋白质,价格才几块钱。
至于唾液酸,人体自己就能合成,牛奶、鸡蛋里也有,根本不用特意靠燕窝补充。
有人说燕窝能“润肺”“改善皮肤”,可没多少科学证据支撑;孕妇爱买燕窝,说能“让胎儿皮肤白皙”,同样没有科学依据。
甚至有研究显示,长期吃燕窝的人,身体和皮肤也没出现明显变化——说白了,吃燕窝还不如吃个鸡蛋划算。
几乎所有燕窝头部企业都是“重营销、轻研发”:燕之屋2024年的研发费用只占营收的2.8%,而销售费用却占了66.23%;有创业者直言,一年光广告费就要花六七亿元。
据燕之屋说,这款“总裁燕窝”在天猫卖了70盒,加上其他渠道,总出货量接近1万盒。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试图复制“贵妇燕窝”的逻辑,把燕窝打造成“成功男人的标配”,但效果到底怎么样,还很难说。
其实现在还在买燕窝的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知道行业内幕,也不清楚“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单纯相信燕窝“能养生”;
另一类是知道争议,但心甘情愿买单——因为燕窝的“高端人设”太成功了,60%的人买燕窝是为了送礼,性价比越低,反而越显得“珍贵”,这和买奢侈品的逻辑很像。
从郑和献贡到年销600亿,燕窝靠的是“故事营销”和“电商东风”,硬生生把一个普通的鸟类分泌物,炒成了“养生顶流”。
可如今,消费降级来了,“智商税”的质疑声越来越大,靠营销撑起的高增长,显然难以为继。
如果你还想买燕窝,不妨先想清楚:你是在为“养生功效”买单,还是在为“高端人设”买单?
如果只是想补蛋白质,不如买几个鸡蛋;如果是为了送礼,或许也有更划算的选择。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