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杯难喝如刷锅水的咖啡,敢标价288元,想拍照发朋友圈,需额外支付50元。
从“万人迷”到“万人嫌”,主理人为什么会成为网友群嘲的对象?
不夸张的说,被全网群嘲的主理人承包了许多人最近所有的笑点。
给他们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能在店里立下200条店规。
明明屋里空无一人,却必须询问是否有预约。
一杯难喝如刷锅水的咖啡,敢标价288元,想拍照发朋友圈,需额外支付50元。
消费未满1500元,连厕所都禁止使用。
这类店铺的店名多是英文混杂法语、意大利语,服务却基本为零。
进店消费的难度堪比规则类怪谈,还不能提出质疑,否则便会被指责不懂艺术、不懂美,不懂得尊重和欣赏“作品”。
除了特殊偏好者,实在难想有谁愿意来这种地方花钱找罪受。
主理人的套路如此繁多,圈钱能力却并不强。
如今满大街都是倒闭转让的主理人门店。
其他所谓“智商税”业态中,“网红店”火了两三年,国潮和潮牌至今仍是收割利器,唯独主理人出圈不到半年便迅速衰退,这背后有着深层原因。
“主理人”一词的来历和当下表现一样曲折。
这个词与消费品产生关联,始于潮牌领域的运作。
在日韩,当明星、说唱歌手、网红推出个人奢侈品品牌时,需要一个合适的身份代言,“主理人”便成为首选。
这一称谓隐含着店铺小众、需通过“向导”才能找到的意味,以此凸显物以稀为贵。
不可否认,这个词有其可取之处,它以直观且更具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彰显经营者的特殊性。
2023年起,“主理人”逐渐走出潮牌圈子,到2024年夏天,已扩散至餐饮、服装等与普通人关系更紧密的行业,实现了真正的破圈。
穿搭中下身基础则上身需有设计感,主理人的门店亦是如此。
品类基础、产品差劲,店里的“规矩”便不能简单。主理人的产品往往标价离谱,在各行各业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唯独他们逆势主打“消费升级”。
愿意为冤枉钱买单的人终究是少数,为筛选用户,主理人会对产品进行故弄玄虚的包装。
比如宣称咖啡豆来自伊比利亚,雪茄蕴含艺术、爱与美,难吃的餐食背后有特殊故事和情感表达。
相信这些离谱叙事的人,会排除万难顶着臭脸和高价消费。
光讲故事还不够,主理人更热衷给消费者立规矩。
几乎所有门店都会挂出“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招牌,并以此为借口不提供明码标价的菜单,对顾客提出的口味需求充耳不闻,还会对顾客的口味、衣着评头论足。
面对质疑,他们总会以“专业”自居,要求顾客听从意见。
去朋友家不会被推荐难喝的饮品,更不会被收取288元一杯的费用。
主理人门店既追求远超市场价的高溢价,又拒绝提供基础服务,这种矛盾行为遭群嘲并不意外。
除了逃避服务义务,店里还有诸多难懂的规矩。
即便价格高昂、事多繁琐,若能提供良好环境或许尚可接受,毕竟星巴克就以“第三空间”为卖点,但主理人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为凸显“高雅格调”,主理人常对消费者区别对待。
对穿着普通的顾客态度冷淡,对熟客却热情洋溢,不仅有专属座位、专属菜单,还会与其一同议论其他顾客。
这种体验让消费者仿佛误闯私人聚会,难免心生不满。
消费者作为经营者的“衣食父母”,绝不愿接受居高临下的PUA。
令人意外的是,不仅消费者讨厌主理人,资本也对其敬而远之,核心原因在于他们破坏了市场规则,让消费者对商业叙事失去信任。
讲故事本是快消产品运作的关键,库迪、瑞幸、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塔斯汀等品牌都是叙事高手,但主理人的故事却走向失控。
以咖啡为例,从强调产地,逐渐发展到吹嘘用水是雪山冰水、杯子有特殊材质。
“主理人现象”最令人不适的并非概念洋气,而是专业伪装。
问咖啡豆种类,回答是“非洲日照手摘水洗处理”,提出加些糖,便会被反问“您平时不太喝单品?”。
或许在主理人看来,他们卖的不是“东西”,更多的是文化气息。
过去走进小馆子,老板会递菜单、问口味、聊天气,热情积极。
现在踏入挂着“主理人”招牌的门店,会发现服务员、收银员、出品员都是同一人,主打“小众”的背后实则是节省成本。
如果看顾客顺眼,便不会过多干涉,如果觉得顾客穿着不像“懂行的”,就会爱搭不理,随口问句“之前有来过我们店吗?”。
主理人的特色之一是规矩繁多。
消费者以为是来消费,实则被当作需要“教育”的对象。
但主理人并不担心,他们清楚能找到偏远小店的顾客,买的是“懂得生活不将就”的标签。
顾客喝的是“生活方式”,主理人要的是朋友圈的传播效应。
似乎现在各行各业都能给自己标上主理人的标签,连旅游博主都能给自己贴上类似标签。
规矩多不说,架子也很大,搞得顾客像在应聘。
即便店里只有一位顾客,主理人也会淡定表示“不好意思,这个位置刚被预约走了”。
顾客并非来喝咖啡,而是成为主理人朋友圈生活照的背景板,前提是足够“有调性”。
穿工装裤点单,会被告知想要的是朋友签下的限定联名,非顾客所能购买。
穿东北大花袄进店,会被目送离开,背后还会传来“现在啥人都能走进我们生活方式空间”的议论。
其实人们并非是瞧不起“主理人”,而是反感装腔作势
“主理人”一词翻车,并非初衷有错,而是过于贪心。
如果想把产品打造出精品的感觉,那就得让消费者认同,但如果是又想装先锋,又想摆门面,拿消费者当品味镜子,却忽视大众更看重“值不值得花钱”。
过去消费看实用、价格、服务,现在却要先确认自己是否“被店铺看得起”,大众早已疲惫。
点单要被“上课”纠正,买衣服要被挑剔穿搭,不说话被说没文化,多问被说不懂调性,提团购会遭白眼。
经商需懂得谦逊,过于傲慢只会失去回头客。
见过认真经营的小店老板,做拉面到凌晨三点,自称“面汤守夜人”。
见过一丝不苟的咖啡师,不标榜主理人,也不宣讲品味,只问清顾客喜好便推荐合适豆子。
见过善于搭配的服装店老板,能让不同身材的顾客都找到合适穿搭,价格亲民又省心。
主理人头衔不是自封的,而是靠认真态度、匠人品质、用心经营和顾客共识赢得的。
放下身段,摒弃对顾客的鄙视,用优质产品和尊重态度赢回信任,才是真正的本事。
那些规矩繁多、态度敷衍的门店,或许能吸引少数猎奇者,但必然无法长久。
主理人并非罪名,但这个词的重量已被轻易透支。
大众不排斥精致生活,反感的是“把生活过成滤镜再当价签售卖”。
倘若真有品味、懂服务,踏实做事即可,不必张口闭口就是谈论“主理理念”,更不该端着架子定高价,一杯拿铁收费58元且不开票,还禁止拍照、不让用厕所。
消费者早已不再只追求“氛围感”,如今只会问:“你这个‘主理人’的出品值这个价吗?喊你一声老板你是答应不答应?”
当大众分清真实需求与被制造的欲望,装腔作势的主理人自然会失去市场。
实际上,消费者抵触的不是“主理人”三个字,而是标签背后的傲慢服务与泡沫溢价。
他们不讨厌有想法的人,但警惕空谈理念、体验模糊的经营者。
对真正专注产品的人而言,不在意顾客如何称呼,只在乎产品能否获得认可。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