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现象级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陈延年、陈乔年等英烈成为当代青年的“偶像”,也让龙华烈士纪念馆与澎湃新闻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在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形态的今天,如何让百年前的英烈故事,跨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实现情感共鸣?
2021年,现象级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陈延年、陈乔年等英烈成为当代青年的“偶像”,也让龙华烈士纪念馆与澎湃新闻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在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形态的今天,如何让百年前的英烈故事,跨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实现情感共鸣?
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报业集团指导,龙华烈士纪念馆与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龙华丹心·英烈永存》系列短视频发布仪式,于9月26日下午在龙华烈士纪念馆举行。70余名嘉宾共同见证15集红色故事影像正式与公众见面。试图以青春化的表达,破解红色文化传播的“年轻化密码”。
活动伊始,龙华烈士纪念馆讲解员赵飞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将《兄弟双雄——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引领现场观众重回那段风雨如磐、信仰如炬的岁月。讲述尾声,他铿锵有力地念出《觉醒年代》中的经典台词——“如果黑暗中没有了光,那就让自己变成光,刺破这黑暗,照亮中国之未来”,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阳礼华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在龙华烈士陵园安息着1700多位革命烈士。传播红色文化、传承英烈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携手力行,让英烈们闪亮的名字、永恒的故事、不灭的精神,走出纪念展馆,走入大众视野,走进更多人的心间,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永放光芒。”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健指出:“作为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澎湃新闻将充分发挥其全媒体传播优势,让这些英雄故事,通过指尖的滑动,融入年轻一代的日常,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闪亮的‘精神坐标’。”
随着先导片的播放,活动现场的氛围被悄然引向那段峥嵘岁月。龙华烈士纪念馆、澎湃新闻与网络正能量人士代表依次登台,共同探讨在当下缅怀英烈的意义,并分享了策划制作《龙华丹心·英烈永存》系列短视频的初衷。
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邹强在发言中强调:“英雄不应只是教科书中的符号,更应成为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同龄人’。”这一理念,也正是《龙华丹心·英烈永存》创作的出发点。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芳进一步阐释了传播方式的创新:“依托短视频轻量化、易传播的特点,我们将历史叙事转化为贴近青年人的传播语态,让烈士精神嵌入公众的情感认同。”
“正能量的内容,完全可以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新民晚报直播部主任、公益媒体人晏秋秋则从内容价值角度补充,“《龙华丹心·英烈永存》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它告诉年轻人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具体行动。”
基于这样的共识,《龙华丹心·英烈永存》在叙事上刻意淡化符号化的表达,转而以细腻的笔触聚焦于英烈作为“人”的真实面貌。从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并肩的革命情谊,到彭湃烧毁地契的坚定决心,再到冯铿那件留存七个弹孔的羊毛背心……每一集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该系列共15集,聚焦长眠于龙华烈士陵园的陈延年、陈乔年、彭湃、罗亦农、冯铿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等英雄个体与群体,通过情感化的叙事与视觉化的呈现,让英烈故事走出纪念馆,融入当代青年的日常视野,在指尖滑动之间完成精神的传递与接续。
目前,系列短视频已在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平台及多家网络渠道同步推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上海正持续营造“铭记历史、缅怀英烈、致敬英雄”的浓厚氛围,推动英烈精神褒扬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