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来自北京的稀土王牌,打痛了美欧的神经。美国联合G7集团,加上一个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正谋划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做手脚——还没跟中国摊牌,澳大利亚就抢先亮刀。讽刺的是,几周前中国才刚向澳方下了54万吨油菜籽的进口大单。
一张来自北京的稀土王牌,打痛了美欧的神经。
美国联合G7集团,加上一个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正谋划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做手脚——还没跟中国摊牌,澳大利亚就抢先亮刀。讽刺的是,几周前中国才刚向澳方下了54万吨油菜籽的进口大单。
到底是谁在炮制这场“矿石冲突”?这笔油菜籽账,最后会不会变成一场商业笑话?
2025年9月底,这条消息从布鲁塞尔的一个闭门会议里传出来:G7七国,加上澳大利亚,总共“八国团”正谋划对中国稀土设定全球价格下限,甚至不排除征收特别关税。
知情人士透露,这个计划旨在“打破中国对全球稀土的定价权”和生产、加工掌控力。理由很简单——稀土是未来科技的“血液”,从核潜艇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机器人,都离不开它。
而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生产和加工领域超过70%的市场份额,在部分稀土氧化物的精炼环节,份额更是超过90%。
这意味着,只要北京愿意收紧出口,美欧的产业链就会立即“卡脖子”。
就在两周前,中国才刚刚用一道出口管控令,把美国的几家关键军工企业逼到暂停项目研发的边缘,这也是外界口中的**“稀土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G7内部这个稀土计划还存在分歧的时候,澳大利亚却率先主动表态:我们要单独考虑对稀土设价格下限,同时加大国内矿场开发支持。
这句话,在北京看来,就是一句“要对你开枪”。
更关键的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虽然不及中国,但在镝、钕这类用于风电、EV的稀土矿种上,它是西方唯一能大规模供货的国家。过去,它甚至是中国稀土企业海外投资的合作伙伴。如今,这种“切割”意味非常明显。
一边是稀土暗战刚露苗头,一边是54万吨油菜籽大单才刚敲定。
这批订单是中国本月向澳方下的,按每艘载重6万吨的散货船计算,共至少9船货。对于澳洲农户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直接左右全年收益的巨单——油菜籽出口收入,将在短期内推动澳大利亚农业GDP上扬。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澳两国在这批货的检疫协议上,还没有签署正式文件。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这个合同依然处于“可随时撤回”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北京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澳方“稀土站队”的态度,来决定这批油菜籽的命运——直接让54万吨变成白买白送,也绝非不可能。
而在加拿大,看到这则大单的同行简直“馋哭了”,因为过去加拿大才是中国油菜籽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
很多人会问:既然中国早就握着稀土王牌,为什么不早点打出,而要等到特朗普“二进宫”后才亮牌?
原因之一,是特朗普本人的政治风格。
他在第一任期(2017-2021)就开启了对华“关税战”,但当时手法和规模还没有现在这么激进。彼时北京就已经意识到,美国走向保守主义与去全球化的趋势,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全球化路线格格不入。
所以,当2024年底特朗普宣布参选并最终胜出回到白宫,中国方面已经提前预判会面对更高额关税、更多贸易打击。
对付特朗普这种只看结果的政治玩家,北京的逻辑很直接:
【必须用能让美国产业链直接感到“疼”的手段,才能逼他在博弈中让步。】
稀土就是这样的工具。
它不像关税那样作用间接,而是会直接阻断美国关键产业的生产线。包括军工、新能源、半导体设备等多个领域。如果美国稀土短缺,哪怕拥有设计图纸和工程团队,也会因为缺原料而停摆。
尽管美欧和澳大利亚此刻表现强硬,但这个“八国稀土联盟”存在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产能不足除中国之外,全球现有稀土矿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别提加工环节几乎还是中国独家拥有完整链条。成本高企
中国的稀土加工因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成本低于西方同行40%-60%。即便有价格下限,西方自己的供给也会比中国更贵。时间延迟
开发新的矿场和加工厂,从勘探到全面投产至少需要5-7年,在这期间,全球仍需依赖中国现有产能。
这意味着,即便价格下限政策实施,在短期内只会让美欧产业链的整体成本上升,而无法真正摆脱对华依赖。
一些澳媒解读,澳方之所以如此急于表态,可能是出于以下考量:
在美澳同盟框架下,稀土供应被视为未来国防工业链的命脉,必须先站队;出于对自身矿产出口的自信,认为可以凭借镝、钕等矿种与中国竞争;担心在美国带队的政策里被边缘化,失去政策红利和安全保护伞。但这种站队的代价是巨大的。油菜籽只是一个缩影,中国依然是澳大利亚矿石、农产品的重要买家。失去这个市场,不仅短期利润受损,长期还会让澳出口依赖进一步失衡。
如果北京真的选择以检疫为由取消54万吨订单,会引发几个连锁效应:
澳大利亚农业GDP下滑,农户和出口商承压,政府补贴压力上升;加拿大等竞争对手抢单,中加农产贸易可能出现快速反弹;两国政治互信下降,影响后续矿产、能源等领域合作。同时,这种经济信号也会让其他盟友意识到:即便是农作物贸易,也可能因为政治站队而被切断。
从财经角度看,这场稀土冲突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案例。
如果稀土定价权真的受冲击,中国虽然短期会失去一部分利润空间,但在中长期,替代产业链的成本高企,会让更多制造业资本重新认识到与中国供应链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中国在稀土之外的其他关键原料(石墨、镓、锗等)上也有相似的掌控力,这为北京在未来的博弈中提供了更多筹码。
从北京打出稀土牌,到美西方密谋反击,再到澳大利亚的“第一枪”,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54万吨油菜籽的命运,也不仅仅是农业合同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次稀土博弈里的外交试探。
未来几周,北京会不会用油菜籽订单给澳大利亚一个“价格”?
“八国联盟”的价格下限,能否在现实面前站得住?
稀土战,会不会引爆一场更大的全球供应链重构?
你怎么看待澳大利亚的这一动作?如果是你,会取消这份订单来回应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跟进这场稀土大战的后续发展。
《Global Rare Earth Supply Chain Risks》 — Financial Times, 2025.09.25《G7 Considers Price Floor for Rare Earths Amid China Tensions》 — Bloomberg, 2025.09.2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新闻发布,稀土出口管控政策,2025年9月《Australia’s Rare Earth Ambitions and Supply Chain Politics》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5.09.23《China’s Agricultural Import Strategies Post-Trade Tensions》 — Caixin, 2025年9月来源:虞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