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斯卡娅,传统与先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16:03 2

摘要:作曲家到晚期,除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外,还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固守传统还是面向现代”。答案,在他们晚期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作为艺术生命力持久的演奏家,一生对作品的观照和思考也定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大部分演奏家晚年的音乐更能引人入胜,四两拨千斤的巧思蕴含着余音

文 | 吕侣

作曲家到晚期,除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外,还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固守传统还是面向现代”。答案,在他们晚期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作为艺术生命力持久的演奏家,一生对作品的观照和思考也定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大部分演奏家晚年的音乐更能引人入胜,四两拨千斤的巧思蕴含着余音绕梁的哲理。

5月6日,钢琴家莱昂斯卡娅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三位古典奏鸣曲大师的最后一首作品,从上海带到了广州星海音乐厅。作为“二战”后的一代钢琴家,莱昂斯卡娅连接了吉列尔斯(强调结构)与巴伦博伊姆(强调哲思)的脉络,却以女性特有的内省性重写德奥经典叙事。今年80岁的她,用“终极奏鸣曲”对“晚期”进行思考,这意义非凡。

在作品的风格上,莱昂斯卡娅严格遵循传统。莫扎特的精巧灵动、清雅亮丽,贝多芬的坚定饱满、大无畏的精神与让人叹为观止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舒伯特的亲切质朴、不落俗套的意趣与诗意盎然等各方面,都被她诠释得完美无缺。

在演奏技法上,她综合了许多现代演奏技巧。一方面,她刻意保留钢琴的木质共鸣,这种音色美学在数字时代独具辨识度。另一方面,她借助自然重量与身体的整体合理运行造就出松弛而优美的声音,清晰圆通,带着润泽之光。特别是对踏板的合理利用让人眼前一亮。通常演奏古典作品必须小心,踏板不能过多、过满,尤其莫扎特,一不留意就会油腔滑调,不但没有了莫氏音乐中特有的“伶牙俐齿”,标志性的神采也将暗淡无光。莱昂斯卡娅不但大胆使用延音踏板,还引入弱音踏板,配合她高超的手指技巧,于现代钢琴上复原时代声音的同时,还创造了多种音色的对比效果。

在诠释上,莱昂斯卡娅很好地做到了深耕作曲家原意与释放个人理解二者间的平衡。如果说莫扎特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融合了当时所有音乐体裁的精华,那么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K.576)在莱昂斯卡娅手中也显现出了同样的特点。那些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玲珑多姿,旋律流畅得如同抹了油一般,穿插交错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层次,宣告着作曲家向巴赫的致敬。

苏联学院派训练赋予莱昂斯卡娅卓越的技巧控制力与结构把控力。在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的宏大叙事中,她在第一乐章中展现了雷霆般的力度,粗壮坚毅的声音中包裹着一冲到底的勇气,凸显出贝氏一贯的大无畏精神。在慢板第二乐章中,莱昂斯卡娅通过速度的微妙调整与乐句呼吸的延展,将贝多芬对“时间与永恒”的哲思转化为一种流动的冥想和探索。作曲家用短小主题发展出的性格各异的形象和乐思不但被莱昂斯卡娅诠释得极为精彩,还颇具即兴演奏特点。这正秉持了贝多芬的开放形式观念,再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公共场合和许多艺术家的私人生活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即兴演奏传统。这一刻的浑然天成至真至纯,莱昂斯卡娅与贝多芬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了共生。

作为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时期首位作曲家,舒伯特对音乐时间的概念有自己的考量。对此,莱昂斯卡娅保持了深度的契合。最后一首奏鸣曲(D.960)中略显松散的乐段在她细腻的结构把控与情感平衡下,气息绵长且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作曲家的实验被转化为更具内省性的表达。第二主题的转调处理通过微妙的踏板控制营造出朦胧的色调变化,而谐谑曲乐章则突显民间舞曲的棱角节奏。许多“去浪漫化”处理使舒伯特超越了沙龙趣味,直指存在主义式的孤独。

尽管表面来看,当晚是晚期作品的碰撞与探讨,但实际上三位作曲家都不算是老年离世——35岁、52岁、31岁,正值当打之年,作品中也尽显探索精神,充满着无数可能性。它们通过莱昂斯卡娅的演奏,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谁说古典不能现代?当代音乐家如何续写传统?在当代钢琴艺术日益趋向感官刺激的语境下,莱昂斯卡娅向世人证明:对传统的深刻内化并用时代的声音讲出来,既是最先锋的探索,或许也是最好的启示。

李乐为/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