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活水润科创,全周期赋能筑高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8:15 1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深圳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探索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蓝图后,这座科创之城更是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多元服务为墨,勾勒出“股贷债保汇”联动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画卷,让金融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深圳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探索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蓝图后,这座科创之城更是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多元服务为墨,勾勒出“股贷债保汇”联动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画卷,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集群,滋养出一片企业创新的繁茂“雨林”。截至2025年7月末,深圳全市科技贷款余额2.17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创投基金存续规模超1.4万亿元、约占全国10%,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和5%。——一组组数据,正是科技金融赋能创新的生动注脚。

筑基:为初创“幼苗”培土施肥

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如同破土的幼苗,最需“耐心资本”的滋养。深圳深谙此理,以“政府引导+信用增信+跨境联通”三重合力,为企业铺就“稳步起跑”的沃土。

具体举措方面来看,深圳市财政率先注入1500多亿元“源头活水”,成立千亿元级引导基金公司,更播下百亿元级天使母基金与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的“种子”,吸引平安人寿、社保基金湾区专项基金、深港科创基金等社会资本汇聚,累计撬动近5000亿元资本“甘霖”,催生出300余支子基金的“藤蔓”,滋养8000多个产业项目的“新芽”,有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深挖地方征信平台的社保、税务、知识产权“数据富矿”,淬炼出企业基本面、人才竞争力、未来成长力3大类12维度的信用模型,为2215家初创企业勾勒精准“画像”,让“看不见的信用”变成“贷得到的资金”,累计授信放款20.3亿元。

跨境资本的“东风”亦如期而至。深圳率先叩开“科汇通”试点的“闸门”,为非企业科研机构开辟境外汇入开办资金的“新航道”,更探索港澳审计准则适配模式,让深港科创协同的“血脉”更畅通;全国首批QFLP试点落地,引入超77亿美元境外资本涌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3家试点企业获批9亿美元灵活配置额度,如同为科创领域引入“国际活水”;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更让31家企业“轻装上阵”,在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累计跨境融资超2亿美元。

破局:为成长期“小树”修枝固干

当科技企业步入成长期,如同小树亟需养分供给,深圳以“产品创新+成果转化+债股协同”的组合拳,为企业打造“爬坡过坎”的资本引擎。

“腾飞贷”的推出,打破了传统信贷的“刚性边界”——以“收益共享”为纽带,迭代出“贷款利率挂钩经营成果”“优惠贷款+未来权益分享”等模式,让银行与企业从“单向供血”变为“共生共荣”,激励银行为高成长企业“贷多贷长”。目前,已有110家企业签约贷款46亿元。

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科创贷”,为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较大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见贷即保、批量担保”,有效满足企业“短、小、频、急”融资需求。目前已为超1万余家企业发放银行贷款102.9亿元,节省担保费用超2300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也愈发畅通,全国首家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此落地,探索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充分融合机制,累计促成交易33.2亿元。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落地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累计发行相关产品规模219.1亿元,惠及1400多家企业,让“纸上成果”变为“市场价值”。

此外,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多举措推动深圳企业亮相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首批发行”“首批注册”“首批工具”。目前,10家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合计332.5亿元。

赋能:为成熟期“大树”提供多维支撑

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更高适配性的综合金融服务。深圳以“资本市场改革+并购重组赋能+跨境金融创新”的多维支撑,为企业搭建“领航拓新”的服务平台。

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发行承销、再融资、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强化创业板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属性。打造“星耀鹏城”企业上市一站式平台,建立资本市场全链条服务体系,发挥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股权融资和上市培育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2024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募资约200亿元。

深圳制定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行动方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特别是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助力科技型企业强链补链延链,更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024年,全市落地并购重组项目34单、交易额102.5亿元。

跨境金融创新也在加速落地,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高低版搭配”跨国公司资金池试点在此落地,55家试点企业累计业务规模超3500亿美元,为企业节支超1亿元,让“全球资金”为企业发展“添翼”。

护航:育“雨林”生态厚植沃土

科技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完善的生态体系。深圳聚焦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和金融需求,优化政策供给和服务保障,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助力企业“顶天立地”。

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愈发坚实。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设立“科技金融”专章,以立法形式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制度机制,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认定科技金融机构45家,构建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高效、生态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风险分担的“安全网”持续织密。50亿元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不良贷款提供最高50%的补偿;近5年来累计贴息4.55亿元,撬动超100亿元银行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保险创新推出“科研保”“企惠保”及首台套、新材料、软件首版次保险,2024年全市科技保险额达9100余亿元,为企业创新“遮风挡雨”。研发激励的“加油站”更添动力,2023年起深圳每年安排134亿元预算支持科技创新,“训力券”为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提供最高50%的抵扣,2024年兑现超3300万元,让企业创新投入“轻装上阵”。

从初创期的“幼苗护持”,到成长期的“养分供给”,再到成熟期的“赋能领航”,深圳以多元化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书写了金融与科技同频共振的“深圳答卷”。这里的每一项创新、每一组数据,不仅彰显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更为全国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提供了鲜活样本。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今天,深圳的科技金融“活水”,正持续滋养着科技创新的沃土,让更多科技企业在这里扎根生长。

文|记者 戴曼曼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