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日记里的恸别:1976年毛主席守灵日,北京城的七日哀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56 1

摘要:1976年9月9日下午,北京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作家浩然正在单位改稿,突然广播里传来预告,说有重要消息要播。

1976年9月9日下午,北京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作家浩然正在单位改稿,突然广播里传来预告,说有重要消息要播。

他心里头咯噔一下,赶紧放下笔凑到收音机前。当“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声音响起,办公室里瞬间没了动静,几位领导当场就哭了。

浩然眼圈也红了。他1946年参加革命,打心底里敬爱着这位领路人。没等他缓过神,单位就来人通知,他被列入了治丧委员会名单。

后来他才知道,治丧委员里大多是官员,就他一个是纯粹的作家,靠着“农民作家”的身份和人大代表头衔入选 。这份荣誉让他既激动又沉重。

9月10日深夜,毛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移到了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灵堂很快布置起来,鲜花和翠柏围绕着灵床,哀乐低低地循环播放。

11日一早,浩然就赶到了大会堂。他被安排和几位同志一起守灵,站在灵床一侧。第一次靠近灵床时,他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毛主席穿着红都服装厂赶制的浅灰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安详地躺着。水晶棺还没做好,临时用了有机玻璃罩,周围开着风冷设备 。

尽管室温降到了15℃以下,守灵的人穿着大衣还发冷,可专家们仍担心温度不够低,后来又撤了军乐队,怕热气影响遗体保存 。

第一天来吊唁的都是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华国锋吊唁后,就站在遗体旁守灵,神色凝重得很。许世友穿着褪色军装,哭得站不稳,被人架着才离开 。

浩然站在那里,看着一波又一波人过来。有人走到灵床前,腿一软就跪下来,无声地淌泪;有人忍不住放声哭嚎,得靠旁人搀着才能走出去。

他想起后来写在日记里的话:好多人不顾一切要扑向灵床,被拉住后直接昏了过去。那种悲痛,是从骨头里透出来的 。

从11日到17日,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来吊唁,七天下来总共30多万人。队伍从大会堂排到长安街,有人凌晨就来排队,饿着肚子也不肯走。

医护人员在现场随时待命。光是10号那天,灵堂里就有61人病倒,19人因为悲痛过度晕倒。后来追悼会时,更是有几千人昏厥 。

浩然轮班守灵时,总盯着灵床看。他发现专家们每隔一会儿就过来检查,摸一摸皮肤弹性,数一数颜面纹理,记录着每一个细微变化 。

有次他听见工作人员议论,说为了做棺罩,谷牧同志连夜召集人赶工,9月11日午夜才把遗体顺利放进有机玻璃棺里 。

守灵间隙,浩然会走到大厅外透透气。长安街上到处是戴黑纱、佩白花的人,店铺都关了门,连公交车上都挂着挽联,没人说话,只有低低的哭声。

有个拉车的大爷,特意把车擦得干干净净,上面摆着自制的小花圈,就跪在路边哭。路过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停下来陪他默哀一会儿。

16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成员集体来吊唁,之后一起守灵到傍晚。江青穿着黑装,献的花圈上写着“您的学生小青”,站在那里没怎么说话 。

浩然看着灵堂里的花圈,想起这些天的场景,掏出小本子记了几笔。他知道,这些都得好好记着,是一代人的记忆。

18日下午,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浩然跟着治丧委员们登上金水桥的高台,下面站满了百万人,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戴黑纱的人。

三点整,哀乐响起,全场默哀。那一刻,只有风声和呜咽声。短短二三十分钟里,就有三千多人悲痛得昏厥过去,医护人员忙个不停 。

华国锋致悼词的声音通过喇叭传遍广场,每一句都戳在人心上。有人一边哭一边喊“毛主席万岁”,声音嘶哑却格外响亮。

大会结束后,人群慢慢散去,可还有不少人留在广场上,对着毛主席的巨幅遗像鞠躬,久久不愿离开。长安街上的车都开得很慢,鸣笛声和哭声混在一起。

后来浩然在散文《我给毛主席守灵》里写,那七天里,他见了太多眼泪,却从没见过那样整齐的悲伤。每个人的悲痛里,都藏着对领袖的爱戴。

20年后,他在“泥土巢”书房回忆起这些,还能清晰记得灵堂的味道,记得许世友的哭声,记得长安街上那无尽的黑纱白花 。

那不是普通的哀悼,是亿万人民对带领中国站起来的领袖的真情。毛主席的恩情刻在老百姓心里,所以他的离去才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里。

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与不舍,藏在浩然的日记里,藏在灵堂的哀乐里,藏在1976年北京的秋风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文献来源:

[1] 中国作家网:《浩然史料研究二题》

[2] 光明网:《生平如何回顾》

[3] 人民网:《1976年9月悼念毛泽东纪实》

[4] 光明网:《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5] 人民网:《1976年9月悼念毛泽东纪实【4】》

[6] 光明网:《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

[7] 光明网:《毛泽东悼念活动中的医疗救护》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