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自己算出来的成本,和车间里实际发生的,总觉得对不上?问题可能不是数据量大,而是一种“错位感”——就像你知道原材料用在了哪里,但系统账上就是有一笔糊涂账。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自己算出来的成本,和车间里实际发生的,总觉得对不上?问题可能不是数据量大,而是一种“错位感”——就像你知道原材料用在了哪里,但系统账上就是有一笔糊涂账。
我们之前审计过一家服装厂,就是个典型。财务系统显示一款衬衫的面料成本很稳定,但仓库里却堆着不少说不清来源的布头。后来一查,发现版师早就为了省料优化了裁片排版,可工艺文件(也就是BOM)忘了更新。系统还按老黄历算成本,实际的损耗就这么“消失”了。
这事说到底是BOM(物料清单)没管好。它本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但在很多厂里,这座桥是断的。
下面我们来聊聊,怎么把这座桥修通。(文中解读所用到的ERP系统来自于云表平台)
EBOM是工程BOM,说白了就是设计阶段的物料清单,这可是控制成本的第一步。别等设计完了才算成本,那时候想改就晚了。
比如,有家厂在做一款羽绒服时,在EBOM阶段就对比了进口和国产防水面料,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果断换了国产料,单件成本直接降了15%。这就是EBOM的价值——成本干预的黄金起点。
但问题来了,版师在电脑上改一版,Excel表里的BOM可能就忘了改。理想的做法是,打通设计和财务的数据,让版单一变,成本模型就能自动跟着算一遍,实现真正的“设计即成本”。
MBOM是制造BOM,就是生产时用的清单,里面不光有物料,还有工时、裁损率这些实际生产数据。车间里的真实损耗,得靠MBOM才能算进成本里。
比如做牛仔裤,MBOM会精确记录每道工序的用时、裁剪的损耗率,甚至包装用的胶带辅料用量。成本会计凭这个就能把成本算到每道工序上。
但车间的实际情况是动态的。今天这批布有瑕疵,损耗可能就高了。所以,关键是要让MBOM能“活”起来,让车间班长能方便地反馈实际损耗,系统能自动校准数据,成本算出来才准。
现在订单都爱“小单快反”,一款衣服恨不得有几十个颜色尺码组合。这时候就得靠超级BOM了,它像个智能管家,能根据预设规则(比如基础款+不同面料),自动生成具体每个SKU的BOM。
比如快时尚品牌,面料价波动快,不同尺码耗料也不同。它的超级BOM系统能自动抓取最新面料价,并根据XL码比S码多耗布匹的历史数据,动态调整损耗系数。这样无论市场怎么变,成本都能算得门清。
BOM最怕的是乱改。我见过一个案例,市场部为促销,给一款T恤加了个刺绣Logo,但没通知财务更新BOM成本。结果系统还按素T恤的成本算,导致当月毛利率虚高,公司误判了促销效果。
所以,BOM的变更必须上锁。最好的办法是把审批流程电子化,任何修改都得经过工艺、生产、财务几道关在线审批,全程留痕,这样才能杜绝“说改就改”带来的风险。
说到底,EBOM是设计的蓝图,MBOM是生产的指南,超级BOM是应对变化的神经中枢。管好BOM,就是管好了成本的源头。
要想实现这一点,企业需要一个足够灵活、能跟着业务一起成长的管理工具。现在,借助无代码开发技术(比如云表平台),企业完全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搭建起一个贴合自己需求的BOM及成本管理系统,不再受制于僵化的传统软件。
当BOM这座桥梁坚固又智能时,成本数据就不再是财务账上的滞后数字,而是能实时指引你经营决策的“罗盘”了。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非常欢迎您在评论区补充干货或者故事。
文|胖胖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