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男子胆管结石走了,医生:这3种食物,胆结石患者尽量少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7:54 1

摘要:李俊,31岁,是浙江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专员。每天早上八点,他准时坐到工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检查后台数据。运营的工作琐碎又紧凑,选题策划、数据复盘、活动对接,每个环节都要求他保持高度专注。加班是常态,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外卖成了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油炸

李俊,31岁,是浙江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专员。每天早上八点,他准时坐到工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检查后台数据。运营的工作琐碎又紧凑,选题策划、数据复盘、活动对接,每个环节都要求他保持高度专注。加班是常态,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外卖成了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油炸、烧烤、奶茶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尤其是深夜加班时,一碗麻辣烫或者一份炸鸡套餐,成了他缓解压力的方式。长期如此,清淡饮食和规律作息几乎与他绝缘。表面上,李俊看起来精力充沛,谈笑间能给同事打气,但背后身体早已在透支。

2023年7月18日晚,加班结束后,李俊在公司茶水间弯腰搬饮料箱时,右上腹突然传来一股莫名的压迫感,那种沉闷像有团硬物塞在肋下,顶得他呼吸发紧。起初只是钝钝的胀痛,但很快扩散成一股酸胀,从上腹顺着肋缘缓缓牵扯到右肩和后背,仿佛有细长的线条在体内拉扯,让人不敢挺直身子。他下意识揉了揉腰,还喷了止痛喷雾,以为只是久坐加上搬重物导致的腰肌疲劳。可半小时不到,那股酸胀却逐渐下移,像是勒住整个上腹,伴随轻微恶心和反胃,呼吸一深就觉得腹部被压缩得更紧。他靠在茶水间的桌子边,额头渗出细密冷汗,只能硬撑着回到工位。他硬撑着回到工位,灌下一瓶冰镇汽水,想让自己舒服一些,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病变的早期信号。

在一次部门方案讨论中,李俊刚开口汇报,不适感再次袭来。右上腹骤然被绞紧,疼痛像是一根无形的绳索在肋下收缩,几秒钟后缓解,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卷土重来,疼得他面色发白,一手死死按住右肋缘,一手撑着桌角,额头冷汗顺着鬓角滴落。会议不得不中断,众人惊讶看着他弯着腰走出会议室。自那天起,他的消化明显变差,只要吃点油腻的外卖,腹部就会鼓胀得像塞满了气,伴随阵阵反酸和嗳气,胸口发闷。几次如厕时,他发现尿液颜色深黄,偶尔夹杂着油脂般的异味。他心里嘀咕着是“上火”,连着几天喝凉茶,吞了几粒清热药丸。症状稍有缓解,他又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长时间伏案、熬夜赶稿,丝毫没有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2023年8月15日清晨,李俊刚到公司,还没来得及坐下休息,就被主管叫去搬运堆叠在仓库里的宣传资料。资料箱子沉重,他弯腰用力的一瞬间,右上腹骤然传来撕裂般的剧痛,像铁钳狠狠夹住了胆管位置。那股疼痛并不局限在腹部,而是迅速沿着神经放射到背部和右肩胛骨,令整个上半身都陷入剧烈的牵扯感。他的脸色瞬间惨白,额头冒出细密冷汗,呼吸变得急促,胸口起伏不均匀,仿佛每吸一次气都伴随着刀割般的痛感。他强忍着弯着腰,想把资料箱放下,却因为腹部被剧痛牵扯,手臂发抖到几乎无法稳住。身边同事见状连忙上前接过箱子,而李俊整个人几乎直不起身子,只能艰难地靠在墙边,大口喘气,汗水顺着脖颈滑落,把衬衫迅速打湿。

几分钟后,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引发了剧烈的恶心。他扶着墙一步步挪到茶水间,整个人扑到水槽边,身体不受控制地前倾,喉咙一阵抽搐,接连不断地干呕。吐出的液体带着苦涩,胃里空空如也,每一次反胃都伴随胸口被狠狠顶住的压迫感。腹部仿佛被充气的气球撑开,胀满得难以忍受,皮肤绷得紧紧的,连呼吸都变得浅而短促。他的手指死死抓着台面,指节发白,身体随着呕吐的痉挛一阵阵颤抖。额头青筋暴起,面色灰白,汗水和泪水混在一起顺着脸颊流下。他想开口求助,却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低沉呻吟,声音被喉咙的酸苦完全掩盖。

很快,李俊的身体开始抖动不止,双腿仿佛失去了力气,勉强支撑着走到走廊的椅子上,一坐下就无力地瘫倒,整个人蜷缩着捂着右上腹,呼吸急促而紊乱。胸口被压得像重物横亘其中,每一次吸气都像是在与身体抗争,额头上的冷汗大颗大颗滚落。此时,他的手脚已明显冰凉,皮肤泛着湿冷的苍白,呕吐仍在持续,混合着苦味的液体不断涌出,甚至溅在地面。眼神逐渐涣散,焦点游离,似乎已经无法保持清醒。同事们一度以为是低血糖,急忙递来糖水,可喝下去不仅没有丝毫缓解,反而让他的胃部更加翻腾,疼痛愈发强烈。他的手颤抖着将杯子推开,整个人靠在椅背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见状,同事们终于意识到情况严重,慌乱之中立刻拨打了120,呼救声在办公室走廊里此起彼伏,气氛瞬间凝固。

救护车很快将李俊送到急诊。值班医生为他做了体格检查,发现其右上腹明显压痛,尤其在胆管区域触诊时最为强烈。深吸气时,疼痛骤然加剧,迫使他呼吸中断,表现出典型的胆道梗阻体征。伴随的恶心、呕吐和全身乏力,使得李俊几乎难以配合体格检查。血液化验很快完成:白细胞计数升至13.6×10⁹/L(正常4.0–10.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0%(正常40–75%),显示炎症明显活跃。谷丙转氨酶(ALT)85U/L(正常0–40U/L),提示肝细胞受损。总胆红素31μmol/L(正常3.4–17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68U/L(正常40–150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42U/L(正常0–50U/L),已影响肝功能。

影像学检查则进一步揭示病灶,B超显示胆管明显扩张,内径约1.2cm(正常<0.8cm),胆总管腔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光团,最大直径约1.1cm,声影清晰,提示存在结石。医生随即加做增强CT,结果更为直观:胆总管内多发高密度影,密度值在+150~+250HU之间,其中数枚嵌顿于下段出口位置,导致胆汁无法顺利通过。周围组织呈现轻度水肿影,提示炎症已经扩散。结合急性腹痛、高热、呕吐及实验室结果,医生最终确诊为胆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

主治医生看着报告,神情凝重,向李俊解释:“胆管是胆汁排出的主要通道,结石堵塞后胆汁排不出去,就会反流到肝脏,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全身感染。你平时饮食油腻,缺乏纤维,再加上作息不规律,胆汁浓度越来越高,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结石。这次之所以疼得厉害,是因为结石嵌顿在胆管里,导致急性梗阻和炎症。

治疗方案摆在面前,医生提出两种选择。第一是保守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痉挛,同时静脉补液支持。这种方式适合暂时稳定病情,但无法清除结石。第二是手术或介入治疗:最常见的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内镜进入胆总管取石,同时放置引流管,属于国际上处理胆管结石的标准方法。若结石过多或伴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切开胆总管取石。

李俊犹豫良久,想到公司正值项目关键期,怕长期休假影响工作,最终选择了保守治疗。首先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应用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等抗生素,以控制急性胆管炎的感染反应。为减轻胆管痉挛和腹痛,他同时使用山莨菪碱及多贝酮等解痉止痛药物。针对胆汁淤积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医生加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护肝药物,帮助稳定肝细胞功能。5天后,急性发作症状有所缓解,腹痛减轻,呕吐停止,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医生在出院时为他开具了口服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片和熊去氧胆酸胶囊,叮嘱他必须按时服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漏服。

尽管症状缓解,医生在病历中郑重注明:结石依然存在,若不进行彻底治疗,复发概率极高。出院时,李俊得到了详细的生活指导。饮食上必须减少油炸、烧烤和高胆固醇食物,改为清淡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长时间空腹。冰镇饮料要戒掉,以免刺激胆道痉挛。作息方面,要尽量保证七小时睡眠,减少熬夜和高强度加班。运动方面,适度快走、瑜伽或游泳都有助于促进胆汁流通,避免胆汁淤积。

出院后的李俊像被警钟敲醒,过去,他总是三餐依赖外卖,辣炒、炸鸡、奶茶成了常客,如今则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每天早晨,他提前准备好便当,清蒸鱼、青菜和燕麦饭成了主食,油炸鸡排彻底从餐桌上消失。中午同事们点奶茶、汉堡时,他则默默拿出水果和坚果当加餐,不仅能补充营养,还避免了油腻和过度糖分的摄入。办公室的水杯从未空过,每隔一两个小时,他都会主动起身接水,坚持饮用温水,让胆汁保持流动不至于浓缩沉淀。下班后,他学会用快走代替长时间久坐,身体逐渐变得轻盈,右上腹胀痛的感觉也明显减少。这种转变让他切身感受到,规律和自律才是最好的“药”。刚开始同事还调侃他“突然养生”,可渐渐发现他的气色改善了,脸上的痘痘减少,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好。

半年后的复查,李俊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医院。血液结果显示:白细胞7.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65%,肝功能指标基本正常。总胆红素12μmol/L,谷丙转氨酶32U/L,γ-谷氨酰转肽酶40U/L,均在正常范围。B超提示:胆总管内径0.8cm,腔内仅见少量点状强回声,最大直径不足0.3cm,提示部分小结石已随胆汁排出,胆管通畅。医生满意地点头,嘱咐他继续保持良好习惯,并每半年复查一次。

然而意外再度来袭,2024年10月5日晚,李俊在公司加班至深夜,刚合上电脑,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右上腹忽然传来一阵压迫感。那股疼痛起初并不尖锐,而是一种沉甸甸的钝痛,从腹腔深处缓慢涌出,像被某种力量死死顶住。他下意识地伸手按住肋下位置,想缓解那股难受的闷胀。以为是连日加班、长时间伏案工作的缘故,他揉了揉腹部,试图放松。可没多久,呼吸变得不畅,胸口有种被堵塞的窒闷感,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靠在椅背上,深吸一口气,却发现腹腔里的胀痛反而更加明显,轻轻一动都能牵扯到肩背,隐约透出一股刺痛。

短短十分钟,钝痛骤然转为绞痛,像有坚硬的异物生生卡在胆管,阵阵收缩感袭来,每一下都牵动着整个上腹。他捂着腹部,呼吸急促,额角青筋鼓起,冷汗沿着鬓角蜿蜒而下,滴在桌面上。他感到胸口被重物压着,吸气变得短促而困难。疼痛放射到背部和右肩,像火灼般炙热,令他无法直腰。胃里翻腾得厉害,恶心感越来越强烈,他弯腰趴在茶水间的垃圾桶旁,不停干呕,却只能吐出带苦味的清液。刺鼻的气味让他的反胃加重,腹部绞痛一阵接一阵,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此刻的李俊,脸色惨白如纸,嘴唇逐渐泛青,呼吸紊乱,仿佛被压榨得失去了力气。

他试图撑起身体离开茶水间,却发现双腿已软得像灌了铅般沉重无力。双手紧紧抓住桌沿,指节因用力发白,但手心不断冒汗,几次滑脱都差点跌倒。疼痛让他眼前阵阵发黑,耳边嗡鸣不绝,仿佛周围的声音都被隔绝。每一次腹部的痉挛都让他全身抽搐,额头冷汗顺着下巴滴落,打湿了衬衫领口。他的手臂颤抖不止,指尖逐渐冰凉,整个人完全支撑不住。终于,他重重跌坐在地,靠着桌脚蜷缩着身体,大口喘息。汗水浸湿的衣襟紧紧贴在皮肤上,他张口想要呼喊同事,却发不出声音,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呻吟。疼痛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将他的意识推向模糊的边缘,正巧也在加班的同事慌忙将他送到急诊。

医生迅速展开检查:血液化验显示白细胞升高至14.8×10⁹/L(正常4.0–10.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5%,C反应蛋白也被拉高到102mg/L,提示体内炎症反应十分活跃。肝功能检查出现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为88U/L(正常0–40U/L),总胆红素升至36μmol/L(正常3.4–17μmol/L),提示胆汁排泄受阻。影像学进一步揭示病因:B超提示胆总管明显扩张,内径达到1.5cm(正常<0.8cm),管腔内可见一枚直径约1.3cm的结石嵌顿,伴随胆汁淤积征象。CT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发现:胆管下段嵌顿结石清晰可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显示炎症反应已向周围组织蔓延,并伴随感染扩散的迹象。

医生当机立断,立即为李俊安排ERCP取石。术中,内镜顺利进入十二指肠,但当探头接近胆总管下段时,发现局部炎症明显,组织红肿脆弱,一触即渗血,操作难度极高。结石嵌顿位置靠近下段开口,导致胆汁大量淤积。就在医生尝试扩张并准备取石的过程中,李俊的血压骤然下滑至80/50mmHg,心率由原本的110次/分跌至不足70次/分。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在手术室内不断响起,血氧饱和度也快速下降,整个团队的神情瞬间紧绷起来。

麻醉医生立即大声报告情况,护士迅速推来抢救药品,医师一边中止操作,一边下令启动急救流程。静脉泵入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快速补液维持循环,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整个过程中,李俊面色迅速苍白,呼吸极度不规则,胸廓起伏微弱。心电监护一度出现短暂恢复,但随即再度混乱,曲线呈现室颤波形。医生果断实施电除颤,患者胸口随电流抖动,心律虽有片刻恢复,却很快再次陷入紊乱。持续近一小时的全力抢救,仍未能逆转病情,最终心电图曲线缓缓拉直,主治医生沉声宣布:抢救无效。

抢救室的门终于缓缓被推开,走出来的医生摘下口罩,脸色沉重,声音低哑地宣布噩耗。话音未落,李俊的父亲整个人仿佛遭到雷击,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冰冷的地砖上。他的眼眶顷刻间被泪水充盈,压抑在胸腔里的恐惧彻底决堤,伴随着嘶哑的哭喊,回荡在空荡的走廊。“怎么会这样?!”李父双眼通红,几乎撕裂般质问,“他才三十出头,平时很注意生活,三餐规律,油腻食物戒了,饮料也不喝,每天主动带水杯,晚上还坚持走路。你们不是说只要好好遵医嘱,风险就能控制吗?他比谁都谨慎,为何还是会出事?

泣声震颤着空气,李父接着嘶吼:“为了身体健康,他比谁都用心,检查结果明明一切稳定,脸色红润,体重控制得很好,半年复查说都没问题,怎么突然就倒下了?是不是哪里遗漏了?是不是手术出了差错?还是有环节被忽视?”每一句质问都像锋刃般割裂众人的心,让在场的人一时无言以对。

面对李父近乎崩溃的情绪,主治医生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弯腰将他缓缓扶到走廊的长椅上,让他能够先坐下来缓一缓。医生亲手递上一杯温水,轻声劝慰:“我理解您的痛苦,也知道此刻的疑问和愤怒,但请您冷静一下。只有把所有细节仔细梳理,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李父的双手还在颤抖,杯中的水不断晃动,泪水止不住地流。医生目光沉重,随即示意团队成员将病历、检查记录和治疗过程一一调出,开始逐项回顾李俊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与用药情况,力求找到那被忽视的线索。

他们首先从饮食入手,根据父亲的描述,李俊出院后确实彻底调整饮食习惯,油炸、卤味早已戒掉,外卖几乎不再点,主食多是青菜、豆腐和蒸鱼。血脂、肝功能在半年复查时都处于正常范围,这意味着饮食并未留下明显漏洞。紧接着,医生核实饮水情况。李父回忆,儿子每天随身带保温杯,分次饮用温水,从不碰冰饮,保证每日摄入在1500毫升以上。复查时尿液指标清晰,没有浓缩胆汁的迹象,这一常见风险因素似乎也能排除。

随后医生询问作息与劳累。李俊所在的新媒体公司项目紧、加班多,但他出院后明显改善,虽然仍有熬夜情况,却比过去规律许多,至少保证每天六小时睡眠。工作强度依旧不轻,但不足以解释短期内病情急转直下。医生继续排查是否存在代谢性基础疾病。李俊既往体检并无糖尿病或高血压,复查血糖和血脂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药物史也被核实,父亲确认他没有乱用药物,感冒时也只会去正规门诊取常规药。至此,常见因素几乎都被逐一排除。

为求慎重,医院组织了全科讨论会。病例资料被投影到屏幕上,李俊的名字被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编号。主治医生汇报了从发病到抢救的全过程,重点指出——患者在生活习惯和用药依从性上几乎无可挑剔,却依旧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致命进展。现场的主任们依次提出看法:外科主任认为炎症发展可能早于临床表现,只是患者忽视了短暂不适。影像科主任强调B超、CT都有盲区,小结石或淤泥状沉积极易漏诊。麻醉科主任则质疑术中休克过快,是否与潜在免疫力下降有关。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解释。

沉默中,一位年长的专家缓缓开口。他声音低沉,却让在场所有人安静下来:“病例我看过很多遍,常规解释都不足以说明问题。很多被忽略的细节,必须重新确认。”专家要求再度调出李俊的日常记录与个人习惯,并追问家属是否有遗漏。李父焦急而坚定地回应:“没有,他比我还注意,从不乱吃东西,每天规律休息,检查数据一直都在正常范围。”话音未落,他眼泪再次涌出,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儿子留下的物品,一股脑摊在桌面上:“这些都是他常用的,你们看看吧。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

桌上摆放着一个常用的保温杯,几盒健康零食,还有一本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笔记本。专家逐一查看,食物和饮品都算清淡正常,补剂也只是常规剂量。按理说,这些都不应成为致命诱因。当专家翻到笔记本中一页时,目光骤然停住。他神情瞬间凝重,久久没有开口。李父急切追问:“这里写的都是他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不都很正常吗?到底哪儿有问题?”

专家缓缓合上笔记本,长叹一声,声音里透着压抑的痛惜与愤懑:“李俊确实戒掉了所有常见的高危饮食,生活习惯几乎无可挑剔。可真正的隐患,并不在这些常见的环节,而是在他每天坚持的那三样东西。表面上看似安全,甚至健康,却对胆管结石的患者而言暗藏致命风险。正是这些被忽略的小细节,让病情一步步失控。很多患者和李俊一样,以为遵守大方向就足够,却不知道潜在危险正潜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一旦触发,后果极为严重。那三个常见的细节,若不警惕,可能让本应安全的治疗,变成致命的推手啊……”

李俊在出院后格外重视饮食,把原本习惯的油炸主食换成了全麦面包。他觉得这样能减少油脂摄入,更利于健康,却没想到全麦的高纤维在胆道疾病患者身上可能适得其反。过多的膳食纤维会显著加快肠道蠕动,胆汁排放被迫加速,原本应该协调释放的胆汁分泌节奏被打乱。胆盐和胆固醇在比例上出现失衡,更容易发生沉积。长时间食用全麦后,胆汁成分的稳定性下降,结石反而可能加速增大。李俊一心以为只要避免油腻食物就算安全,却没意识到这种替代主食在特定疾病背景下,可能会对胆道造成负担,成为病情加重的隐性因素。

李俊在工作日几乎每天都要加班,他常常带着一杯低脂酸奶,认为能补充体力,又不会增加过多油脂摄入。实际上,酸奶中的乳糖和乳清蛋白会刺激胃酸分泌,从而进一步刺激胆汁分泌。本应帮助消化的饮品,在胆道狭窄或结石存在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排泄压力。低脂处理的酸奶胆汁酸比例偏低,胆固醇的溶解度随之下降,更容易析出结晶。尤其是李俊习惯在深夜饮用,胆汁分泌后没有得到及时排空,胆管内部压力升高,增加了胆汁淤积和炎症恶化的风险。他自以为饮用低脂酸奶是健康的选择,却没意识到这一细节可能正加速病情的发展。

李俊在养生观念的影响下,出院后养成了每天清晨一杯柠檬水的习惯,他觉得这样能促进消化,帮助排毒。但柠檬酸在口腔和胃部产生刺激的同时,也会引发胆汁的额外分泌。对于已经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来说,过多的酸性刺激容易导致胆管括约肌出现痉挛,胆汁流出更加受阻。长期下来,胆汁排泄动力不足,流动性下降,胆管内部压力逐渐升高。沉积物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累积和增大,炎症反复加重。李俊原本把柠檬水视作健康习惯,但没想到对胆道系统来说,它却成为不容忽视的负担。

在李俊的认知里,全麦面包是替代传统精白米面和油炸主食的最优选择,他甚至每天坚持食用。但对胆管结石患者而言,高纤维饮食未必总是有益。纤维会促进胆汁快速排出,可在结石堵塞的情况下,过量的分泌反而加重胆管压力,使胆汁的成分更加不稳定。尤其当他长时间空腹后突然进食全麦面包时,胆汁的释放骤然加快,沉积风险明显上升。表面看,饮食习惯的改变符合健康逻辑,但结合病理环境,却可能成为推动疾病发展的隐形推手。李俊坚信自己在努力改善,却不知这种细节才是真正的漏洞。

低脂酸奶的选择让李俊放下了戒备,他常常把它当作加班宵夜,认为比高热量外卖更适合自己。然而,乳酸菌在肠道内发酵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也会间接影响胆汁酸代谢。对健康人来说或许无碍,但对胆管结石患者,代谢失衡会让胆汁成分的比例被打乱。胆固醇结晶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沉积,形成新的结石或加重已有的堵塞。李俊忽视了饮用时间和身体状况的差异,把酸奶看作纯粹的健康食品,结果让胆道系统承受了额外压力。

柠檬水看似清爽,富含维生素C,李俊把它当作日常健康的象征,每天必不可少。但他没有意识到,酸性环境会刺激胆囊和胆管过度收缩,如果此时胆汁排出通道已经部分堵塞,反而会加剧胆汁淤积。尤其在清晨空腹时饮用,胆汁本就浓缩,酸性刺激进一步放大了结石恶化的风险。日积月累,胆道内的压力持续偏高,结石的体积和数量都可能增加。李俊从未怀疑过这一习惯的隐患,直到病情突发,他才没有机会去反思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内容资料来源:

[1]周明雄.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5,9(15):61-63.DOI:CNKI:SUN:XYJD.0.2025-15-017.

[2]刘明博,唐启群,刘梦凡,等. 胆管结石术后携T管老年病人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J].循证护理,2025,11(14):2868-2874.

[3]任向前. MRCP联合腹部CT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效能[J].中国民康医学,2025,37(12):122-125.DOI:CNKI:SUN:ZMYX.0.2025-12-037.

(《回顾:浙江一男子胆管结石走了,医生:这3种食物,胆结石患者尽量少吃》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