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扶梯到提词器,再到音响,特朗普这次“掉链子”掉得前所未有地彻底,而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来想着低调参会,结果却不得不在纽约街头上演了一段“总统步行记”。
这几天的纽约,天气不算冷,但联合国门口的空气明显比往年紧张多了,第80届联合国大会如期召开,全球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
按理说这场一年一度的外交大戏该是庄严又隆重的场面,但谁也没想到,这回的主角不是谁说了什么重磅话题,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出事了。
从扶梯到提词器,再到音响,特朗普这次“掉链子”掉得前所未有地彻底,而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来想着低调参会,结果却不得不在纽约街头上演了一段“总统步行记”。
难道特朗普就这么恨马克龙没有完全听从他的吩咐,当小弟吗?
一场国际大会,最怕出岔子,偏偏特朗普这回就赶上了个大礼包,连着三次技术失灵,堪称“现场直播翻车”。
先是扶梯后是提词器不顶用了,现场冷场了十多分钟,特朗普站在那儿翻着白眼,场面一度非常安静,他虽然擅长即兴,但这回明摆着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还没完,音响也出问题了,没带翻译耳机的代表团成员一脸懵,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事后特朗普直接发火,要求联合国彻查所有设备运行情况,还让美国特勤局介入调查。
从总统本人到白宫团队都认为这事“不正常”,不是简单的设备老化那么简单,考虑到特朗普之前曾遭遇刺杀未遂,他对安全问题一向极度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联想到更复杂的局面。
但问题是,这些设备本身确实年久失修,联合国这栋老楼不新鲜了,常年出状况,早不是新闻,只是这回集中在特朗普身上,难免让人多想。
就在特朗普对扶梯发火的时候,另外一边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遭了殃”。
当天晚上,他回大使馆的时候,但因为特朗普路过,纽约警方把他们驱赶到一旁,马克龙的安保人员一看这架势,不敢轻举妄动,马路边干等着,等了半天,前方没动静,马克龙索性下车,带着几名随行人员徒步走向总领馆。
路上,他还被围观民众认出来了,有人冲过来想合影,马克龙也没拒绝,安保差点没炸锅,好悬是没出意外。
其实,倒霉的不止马克龙,其他一些领导人也被堵在路上,纽约交通出了名的难搞,但这回是因为特朗普的行程优先,导致其他国家领导人只能靠边站,这种“先来后到”的安排,外交圈里忌讳得很。
对比起几年前特朗普在白宫设国宴、铺红毯的隆重态度,现在的他显然不太在乎这些面子问题了,谁来不来、堵不堵车,都得让自己的车先走,这种“我最大”的气场,让不少盟友都觉得不太舒服。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次来美国,可谓费尽心力,他并不是单纯来走个过场,而是带着沉甸甸的外交压力赶来“找支援”的。
众所周知,某些国家已经表态说要执行逮捕令,这就导致他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挑航线,得小心翼翼避开“敏感领空”,原本几个小时的飞行,结果多绕了一大圈,累得差点没喘过气来。
飞到纽约后,他也没有得到多少暖风,欧美不少国家近期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让以色列成了孤家寡人,内塔尼亚胡急着见特朗普,就是想确保美方继续力挺他,尤其是在加沙问题上,拿出点“硬话”。
但特朗普现在更多是忙着自己的政治盘算,盟友的“急火”他也不见得愿意“泼水”,尤其在他第二任期已经进入中段的当下,连美国国内对以色列的支持声都开始分化了,内塔尼亚胡这趟旅程,说白了就是“来求稳”,但能不能稳,还真不好说。
他这番“绕远路”的行程,其实也反映出现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现实:靠单边支持已经越来越难,过去仰仗美国说一不二的时代正在远去,现在每个国家都得多考虑自己的棋盘怎么下。
这次联合国大会,表面上看起来议程照旧、流程有序,但细节里藏了不少问题。
特朗普的技术“连环翻车”,反映出的不光是设备问题,更是东道主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的漏洞,美国作为主场,理应提供一个安全、稳定、顺畅的环境,但这次不仅自己总统摔了跤,连朋友也被晾在街头。
马克龙的“走路外交”和内塔尼亚胡的“绕道飞行”看似个人事件,实则指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与盟友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微妙,特朗普时代的“自己顾自己”政策,让这些老朋友们都开始重新衡量彼此的距离。
外交是讲究面子的场合,但这次美国在面子和里子上都没太站住脚,想要维护全球领袖的地位,不只是靠喊口号,还得靠行动和态度,而现在的美国,似乎在这两方面都有点力不从心。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全球热点频发,地区冲突升级,经济形势不稳,各国更需要在联合国这样的多边平台上找到共识,但如果主办国自己都忙着“灭火”,那这平台的公信力自然也会打折扣。
这届大会的气氛,跟往年不太一样,以前是大家围坐一圈,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虽然有争议,但基本都还留点余地,现在倒好,不少人带着火气来,讲话也不绕弯子了,连演讲顺序都能出点幺蛾子。
特朗普讲话时间超标已经不稀奇了,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故意的,想把其他人的时间压缩一点,虽然联合国秘书处没有公开回应,但内部已经有人在抱怨,觉得这种“独占麦克风”的行为不太合适。
而现场设备的故障,更让人怀疑主办方是不是准备不足,有联合国内部人士吐槽说,今年的组织流程比往年更混乱,连一些志愿者都临时换人,很多环节都靠“临场发挥”。
这些细节,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却在无声中影响了各国对美国“东道主”角色的评价,毕竟在国际舞台上,“脸面”这事儿谁都看得很重。
整场大会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霸主,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先顾自己”的邻居,以前虽然强势,但至少还讲点方式方法;现在连面子都不怎么给了,直接就是“我说了算”。
可问题是,这种做法搅乱了多边对话的节奏,也让不少国家产生了疏离感,尤其是那些习惯了“美国罩着”的小伙伴们,现在开始思考:是不是也得自己学会撑伞了?
联合国本意是让各国坐下来谈事情,但现在东道主自己都成了焦点,不光分散了注意力,还削弱了平台的中立性,这届联大的种种插曲,说到底不是偶然,而是积攒已久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如果未来美国还想在这个舞台上继续主导节奏,那恐怕得先把自己的节奏调对了,不然,再多的“优先通行权”,也换不来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来源:冰心法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