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基层矛盾日益增多。胶莱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为目标,通过建强队伍、完善机制、德法融合等举措,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近三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震 通讯员 闫静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基层矛盾日益增多。胶莱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为目标,通过建强队伍、完善机制、德法融合等举措,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近三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5%,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兄弟阋墙互不相让
老教师用古诗化解
胶州市胶莱街道退休教师王法伦已经年逾七旬,他退休之后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服务乡邻。日常时王法伦经常讲授国学、调解纠纷,善于用故事和哲理开解人心,村里谁家有了矛盾,都愿意请他出面说和,让人心服口服。
石门子口村有一对王氏兄弟,哥哥常年在外经营一家小饭馆,很少回家;弟弟一直住在村里,照顾家庭和田地。兄弟俩原本感情不错,也未出现纠纷。父母去世后,留下了一处老宅。2022年,村里开展房产测量登记工作,常年在外的大哥突然回村,这让久居老宅的弟弟心里犯了嘀咕。兄弟俩见面后,因房屋分配问题争执不休。哥哥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拼,对家庭贡献大,应该多分一些房产;弟弟则觉得自己常年留守,照顾老宅和祖产,理应得到正房。两人互不相让,吵闹几天后两人初步商定出分配方案,但是打算在房屋之间砌一堵墙,明确划分界限,以免日后再生纠纷。
消息传出后,身为堂叔的王法伦深感忧虑。他认为“砌墙易,拆心难”,今日若砌起砖墙,他日必隔断人心,兄弟情分恐难挽回,决心出面调处此事。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伦用历史上同样的典故劝解兄弟二人,两人羞愧不已,矛盾顺利化解。
建强三支队伍
激活调解“源头活水”
近年来,胶莱街道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王法伦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针对村级调解力量单一、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街道着力打造“本土化+专业化”调解团队。
胶莱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街道-新村支部-村党支部-村小组-网格员”五级组织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三认四提四知四能”模式(认田认地认房,提田知户、提户知地、提地知情、提情知策,见困难能帮、遇纠纷能调、查隐患能改、碰急事能扛)。由包联新村领导牵头,整合新村“两委”干部、自然村支部委员、妇女主任、警务助理等力量组成调解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精准把握矛盾症结,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显著提升治理效能。
该街道不断推进专业力量下沉,推动“一村一律师”和社区辅警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驻村律师采取“定点+巡回”服务模式,每月5日、20日定期坐班,依托“法律门诊”提供合同审查、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累计出具法律意见50余份,开展“以案释法”微讲堂20余场。结合公安民警驻村挂职机制,推动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实行“巡防+调解”一体化工作法,每周3次联合网格员开展治安巡查,重点排查婚恋家庭、邻里纠纷和涉法涉诉隐患,建立“红橙黄”三色预警台账,实现90%的苗头性问题48小时内介入处置。专业力量下沉以来,法律咨询量同比增长40%,治安纠纷同比下降35%,切实发挥了“法治参谋”和“平安前哨”作用。
此外,在村“两委”包片负责基础上,通过个人自愿、村民推荐、组织审核等程序,从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员中遴选有威望、热心肠、办事公道的人担任专职调解员。同时,将网格员培育成“带不走”的宣传队,借助“婆婆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潜移默化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开阔心胸,推动“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做工作”转变,优化基层治理路径,激发内生治理动力。
健全三项机制
筑牢矛盾“化解防线”
胶莱街道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建立三项机制推动矛盾纠纷闭环处置。一是建立常态化摸排机制。严格执行“日排查、周研判、月总结”制度,网格员每日走访重点户,调解员每周汇总分析,新村“两委”每月召开形势研判会。2025年通过摸排发现82起隐性矛盾,全部实现早介入、早化解。
二是建立规范化处置机制。全面落实“三定三包”责任制(定人员、定时限、定责任,包调处、包回访、包稳定),一般矛盾3日内办结,复杂矛盾上报街道并限期15日反馈。统一使用街道制式调解台账,详细记录纠纷类型、当事人信息、调解过程与结果,实行“一案一档、全程留痕”。定期梳理分析台账,针对土地、赡养等高发纠纷制定专项预案,做到精准防控。构建“上报-处结-回访”闭环机制,对征地补偿、环境污染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并协同稳控;同步加强回访防反弹,通过电话或实地走访跟踪履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启动二次调解,确保案结事了。
三是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制定《调解员值班表》并实行“AB岗”轮班,保证每日至少2名调解员在岗。设立“调解接待室”,公开流程、职责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随时反映诉求。与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建立直通车联系渠道,对突发矛盾实现“村级吹哨、部门报到”。
深化德法融合
培育和谐“文明乡风”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胶莱街道坚持调解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通过以评促治树新风、以文化人润民心、以约聚力强自治等措施将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街道连续五年开展“好婆婆”“诚信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设立“红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引导村民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积分管理制度,将评比结果与福利待遇、信用评价挂钩,切实增强评比的实效性和权威性,推动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打造集休闲、教育、宣传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设置本土案例普法展板;组建调解故事宣讲队,将3起成功案例改编成快板书、小品、微视频等文艺形式巡回展演,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治观念。定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培育农村法治骨干;结合“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把调解故事、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文艺创作,形成常态化普法机制。推广王法伦等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其自办书屋、义务宣讲、书法教学等实践,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有效纾解邻里隔阂、家庭矛盾,营造和谐文明氛围。
修订村规民约,增设“矛盾纠纷自行协商”条款,对主动和解的家庭给予医保补贴、积分奖励等激励,自行协商解决纠纷比例较实施前上升40%。同时,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平台,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监督和公共事务决策,增强自治意识和能力。推广“邻里互助会”“老乡说事角”等协商形式,搭建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议事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下一步,胶莱街道将继续探索村级调解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能人、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等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广“王法伦式”调解育人模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