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当非遗剪纸遇上短视频:传统手艺的“破圈”启示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7:18 1

摘要:在山东滨州的非遗工坊里,68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奶奶最近成了“网红”,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月兔捣药”“桂树明月”的中秋图样,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200多万点赞。评论区里,00后留学生留言:“原来剪纸不是老气,是藏在纸里的浪漫!”这一幕,折射出传统手艺在

在山东滨州的非遗工坊里,68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奶奶最近成了“网红”,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月兔捣药”“桂树明月”的中秋图样,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200多万点赞。评论区里,00后留学生留言:“原来剪纸不是老气,是藏在纸里的浪漫!”这一幕,折射出传统手艺在当代的“破圈”可能: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与年轻人对话,传统正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传统手艺的“困境”,本质是传播方式的断层。过去,非遗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技艺在封闭的小圈子里流转。但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这种模式逐渐失效,年轻人不愿花十年时间学一门“不赚钱”的手艺,传统工坊因受众萎缩难以为继。滨州剪纸曾面临同样的危机:老艺人离世,年轻学徒寥寥,许多珍贵纹样(如“滨州八景剪纸”)濒临失传。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时空壁垒”。李奶奶的视频没有复杂的运镜,只有剪刀与红纸的“对话”:剪月牙纹时手腕的轻抖,刻锯齿纹时刀锋的顿挫,甚至她边剪边哼的民间小调,都被镜头记录下来。这些真实的“手作过程”,让年轻人看到了非遗的魅力:不是“老气横秋”,而是“鲜活生动”。数据显示,她的账号粉丝中,30岁以下占比65%,其中不乏留学生和手作爱好者。有人留言:“看了李奶奶剪纸,我在宿舍也开始学,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

传统手艺的未来,在于“传统基因”与“现代表达”的融合。李奶奶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视频里,既有“嫦娥奔月”这样的传统题材,也有“滨州小枣”“魏集古村落”等本土元素,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原真性”的需求,又用他们熟悉的语言(短视频)传递价值。更重要的是,她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工坊里的学徒中,有返乡青年、全职妈妈,甚至还有听障人士,传统手艺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活的文化”。当李奶奶的剪刀剪过红纸,当00后在评论区问“奶奶,我能跟您学剪纸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的“觉醒”。传统手艺要“活”下去,需要的不是“供起来保护”,而是“走出来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讲好传统故事,让每一张红纸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