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不看钱财多少,不看地位高低,只看他如何用这双耳朵。
古人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世人皆爱赞美,唯智者珍视忠言。
真实的话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话未必真实。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不看钱财多少,不看地位高低,只看他如何用这双耳朵。
修好耳朵,便是修福的开始。
1、听得进劝告,才能走得远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劝告的话,往往不中听,但却最有用。
总是一意孤行,只会越走越窄。
智者不以人言为忤,愚者常因一句生嗔。
真正有福的人,懂得放下身段,虚心接纳。
善听人劝,少走弯路,福气自然越积越厚。
唐太宗李世民素以善于纳谏闻名,魏征时常直言不讳地进谏,有时甚至令太宗感到难堪。
但太宗深知其忠,总能克制情绪,采纳良言。
一次,唐太宗欲为女儿长乐公主筹备丰厚嫁妆,其规格甚至超过长公主,违背礼制。
魏征得知后直言进谏:
“长公主尊于公主,礼节上若超过了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言辞直指太宗因偏爱而乱了规矩。
太宗听后十分不悦,退朝后向长孙皇后抱怨,甚至动了不满之心。
长孙皇后劝道:“魏征敢犯颜直谏,正因陛下是明主,他愿以忠直护国安邦,此乃社稷之福。”
太宗闻言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偏私,不仅收回成命,还特意赏赐魏征。
正是这般愿听逆耳忠言、及时修正过错的胸怀,让太宗带领唐朝走向“贞观之治”。
《菜根谭》有言:“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听劝不是软弱,而是清醒。
拒劝的人,看似强硬,实则脆弱,听劝的人,看似顺从,实则强大。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知错。
听人劝,可以认清自己。
善听者,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
2、听得了直言,才能行得顺
古人云:“直言不讳,善莫大焉。”
真话往往刺耳,但却是照见自己的镜子。
甜言蜜语多虚,直言不讳最真,要珍惜敢说真话的人。
听得了直言,才能看清自己,行稳致远。
秦末时,刘邦带领军队率先攻破咸阳城。
进城后,他被秦宫的珍宝、美女和奢华宫殿吸引,想要留在宫中居住。
樊哙见了,赶紧说:
“您是想夺取天下,还是只当个有钱的富翁?这些奢华的东西,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您不能要!”
可刘邦根本听不进去。
张良复谏:
“您是为天下百姓铲除暴君,本该过简朴生活。现在刚进咸阳就沉迷享乐,跟暴君没两样!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绝不可一意孤行!”
刘邦闻言顿悟,随即下令将秦宫的珍宝与库房悉数封存,随后率领军队返回。
他与关中百姓共同订立了三条规矩,并且赢得了关中百姓的信赖与拥戴。
《史记》中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一千句附和,不如一句真话。
诺诺之言虽多,却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记;而谔谔之言刺耳,却如明镜,能照见我们的不足,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专挑好话说的人,未必为你好;敢说真话的人,才是真贵人。
听得下直言的人,心如明镜,越走越顺。
福气,从听真话开始。
3、听得下批评,才能迈得高
《荀子》有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能客观公正指出我们过错的人,便是值得敬重的良师。
要知道,批评的话语或许不悦耳,却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石;
反之,若一味刚愎自用、拒听逆耳之言,只会走向失败。
真正有福的人,把批评当良药,苦在口,利在心。
容得下批评,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早年,有位知名画家以独特画风闻名画坛,他才华出众且谦逊待人。
一日,他在茶楼小憩,听到邻座观众讨论其作品,指出他画人物常省略五官、仅用线条勾勒,难以领会意境,甚至质疑其艺术价值。
当时画家正追求“意在笔先”、含蓄深远的艺术境界。
听到评论后,他既未辩解也不恼怒,而是静静聆听并深刻反思。
画家意识到作品若不能与观众共鸣,责任在作者。
此后,他创作更注重用生动姿态和传神动作表现人物,让画面充满意趣。
最终,他以独特风格和虚怀若谷的态度赢得广泛认可与尊重。
《人性的弱点》中说:“批评不能改变人,但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批评不是否定,而是雕琢。
承受得住多大批评,才配得上多高成就。
没有人能不犯错,但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听得下批评,才能迈得更高;经得起批评,方能担起福气。
4、一个人有没有福气,看“耳朵”就知道
《小窗幽记》中写道:“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耳朵是福气的入口,更是命运的开关。
一个人如何对待听到的话,往往决定了他的福气多少。
智者善于倾听,明于辨别。
鼓励的话,认真听;真诚的话,虚心听;风凉话,笑着听;是非话,不去听。
学会用耳朵接纳世界,用谦卑滋养人生,福气便会不期而至。
《孟子》中说:“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真正有福的人,耳通心明。
珍惜那些愿意说你、劝你的人,他们才是生命中的贵人。
人生在世,福气不是天定,而是自修。
愿你我都修一双善听的耳,一颗谦卑的心,福气自来,好运常伴。
来源:闻心品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