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没有重复过往关于民族和解的泛泛之谈,而是掷地有声地给出了两项核心保证:韩国尊重朝鲜体制,以及绝不会寻求任何形式的“吸收统一”。
联合国讲台上的那句承诺,不是退缩,而是一场基于残酷现实的战略清醒。
纽约联合国总部,9月23日,韩国总统李在明站在了全球瞩目的讲台上。
他没有重复过往关于民族和解的泛泛之谈,而是掷地有声地给出了两项核心保证:韩国尊重朝鲜体制,以及绝不会寻求任何形式的“吸收统一”。
这一刻,足以被历史铭记。
对熟悉半岛事务的观察者而言,这无异于一场战略地震。
它公然颠覆了韩国乃至国际社会数十年来对半岛终局的一种主流想象——即半岛将可能以类似德国的方式,由经济和社会制度占绝对优势的南方“吸收”北方。
李在明的讲话,与其说是一项新倡议的宣布,不如说是一次战略层面的“破”与“立”。
他勇敢地戳破了一个早已不合时宜、却始终无人敢正式否认的“政治正确”迷思,为陷入死循环的半岛僵局,强行注入了新的逻辑。
要理解李在明讲话的革命性,首先必须理解“吸收统一”这一思维定式对半岛和平的深层危害。
在过去几十年里,“吸收统一”的阴影一直是朝鲜政权最大、也是最合理的安全噩梦。
尤其是看到冷战结束后东欧的剧变和德国的统一,朝鲜统治精英阶层将政权的生存置于一切之上。
这种深植于骨血的危机感,成为了平壤方面发展核武器、奉行“先军政治”最强有力的借口。
它使得任何对话和接触,在北方看来,都可能是南方“温水煮青蛙”式的颠覆策略。
韩国的某些保守势力以及国际上的强硬派,则长期将“吸收统一”视为终极目标,认为通过极限施压、封锁孤立,可以加速朝鲜政权的崩溃。
然而,现实是,这种策略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将半岛变成了一个核武库不断扩张、军事对抗一触即发的全球最危险的火药桶之一。
它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你越是想“吸收”我,我越是要发展更强大的武器来阻止你,对抗由此无限升级。
李在明的表态,等于是单方面、公开地拆除了这颗埋在互信基石下的炸弹。
他明确告诉平壤:你的体制安全恐惧,我听到了,并且我正式保证,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这为任何实质性的对话扫清了最大的心理障碍。
极具戏剧性的是,就在李在明发表讲话的两天前,即9月21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将在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朝鲜和韩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绝对不会合并成一个国家”。
这绝非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一场精准的“隔空对话”。
金正恩的讲话,可以被视为对韩国新政府释放信号的一次“压力测试”或“预先定价”。
试图设定新一轮博弈的底线。
而李在明的联大讲话,则是对此的一次直接、高明且富有弹性的回应。
他没有说“互不承认”,而是说“尊重”;
他没有跟随对方的“两国”法律表述,但用“不寻求吸收统一”巧妙地回应了对方的核心关切。
这一来一回,清晰地勾勒出半岛新互动模式的雏形:双方正在试探性地构建一个基于“体制共存”而非“你死我活”的新框架。
李在明的保证,为这个脆弱的新框架提供了第一块基石。
摒弃了不切实际的“吸收统一”幻想,李在明提出的“END倡议”才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其核心逻辑从“如何实现统一”转变为“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和平共存”。
它承认无核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因此,它选择先易后难,从可以建立信任的领域入手,如重启经贸合作、开展人道主义交流、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等。
其精髓在于将意识形态对峙暂时搁置,优先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当双方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时,最棘手的核心安全问题的解决环境才会真正改善。
李在明所做的,是为这条务实的道路清除了最大的理论障碍。
当然,这场战略逆转无疑是一场政治豪赌,前路布满荆棘。
首先,国内政治的撕裂是首要挑战。
韩国国内的保守派必将猛烈抨击李在明“背叛民族统一大业”、“对朝绥靖”,这可能导致国内政治斗争空前激烈,削弱其执政基础。
其次,如何协调与盟友美国的关系。
目前美国的态度是不可预料的。
李在明强调对话与缓和,是否会引发美国对韩美同盟牢固性的疑虑?
韩国需要在接下来的密集沟通中,向美方清晰阐述新战略如何最终服务于无核化目标,并争取其理解与支持。
最后,也是最大的未知数,是朝鲜的真实意图。
朝方是会珍惜这一战略机遇窗口,以善意回应善意,还是会将此视为韩国的软弱,进而提高要价?
和平的进程永远取决于双方而非一方。
李在明递出了橄榄枝,但橄榄枝是否会被接过,还是被用来制作新的矛头,考验着双方的智慧。
李在明在联大的历史性一幕,远非某些批评者所言的“战略性退缩”,而是一次基于残酷现实的 “战略性清醒” 。
他清醒地认识到,“吸收统一”的旧梦不仅是虚幻的,更是有毒的,它只会将半岛持续拖向对抗的深渊。
通过公开保证“不寻求吸收统一”,他进行了一场高风险的战略豪赌,目标是终结半岛长达七十年的敌对循环,开启一个“和平共存与共同成长”的新时代。
这条路注定坎坷,充满变数,但它无疑是打破僵局的一次勇敢尝试。
半岛的天,确实因此番讲话而开始变化,是迎来久违的晴天,还是新的风雨,现在,球已经传到了平壤和国际社会的半场。
世界,正屏息以待。
来源:刘勇教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