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没想到,最近他接连出现人设崩塌的情况,从支持预制菜到对于“731”电影的争议,每次发声都触碰到公众的敏感点,一下子把光环打碎。这不仅让于东来的个人信誉受损,也让“造神”运动的脆弱以及反噬效果暴露无遗:神话倒塌后,被神化的人又将走向何方?
他曾在河南被称作商业界的传奇人物,59岁的于东来,被许多人称为“有良知的企业家”。
可没想到,最近他接连出现人设崩塌的情况,从支持预制菜到对于“731”电影的争议,每次发声都触碰到公众的敏感点,一下子把光环打碎。这不仅让于东来的个人信誉受损,也让“造神”运动的脆弱以及反噬效果暴露无遗:神话倒塌后,被神化的人又将走向何方?
曾被亿万消费者寄予厚望的“良心企业家”于东来,还算完美无缺吗?
于东来登顶“封神榜”
在河南,提到于东来和他打造的胖东来,几乎没人会不熟。
这位59岁的老板,曾经在很多人心里算是个“偶像”,一个把“真诚”烙在心底的胖子,也是被中央媒体和人民日报一再夸奖的商界清流。
可没想到,当他站在那耀眼的神坛上,光芒太刺眼,一点阴影都能被无限放大。于东来估计也没想到,他亲手打造的那层完美光环,终究会变成束缚自己的一根枷锁。
这故事的起点啊,可不是啥巧妙的商业谋划,而是一场差点要了他性命的灾难。那会儿,1997年,于东来还只是个刚起步的创业者,他的“望月楼胖子店”生意挺火,赚得挺滋润,可也引来了不少嫉妒的眼神。
因为保护女服务员而起的冲突,演变成了一场报复性的纵火,烈焰一下子把店铺吞没,还夺走了八条生命,里头还有一个才两个月大的婴儿。
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变成了媒体的炮轰对象、债主纷纷上门、家属不断追问的罪人,沉重的压力把他彻底打垮,那段日子,简直就是于东来人生中的最黑暗时光。
是他的老婆马丽,把他从低谷和悲伤中拉了出来,而真正帮他翻身的,还是那些曾经好好对待过的人,老客户、供应商,甚至一些素未谋面邻居,都排着队送钱、送物资,帮他打算东山再起。
那一瞬间,于东来终于明白,也领悟了老子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含义。他一直对这个世界温和待人,结果自然会换来坚不可摧的金刚身,从此以后,于东来一飞冲天!
一场惨剧换来的信任契约
正是这段创伤和重塑,让他和公众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信任契约”。到了1998年底,在亲友的帮衬下,于东来开了一家规模更大的超市,他的经营方法就是把这份“契约”变得日常化。
对待顾客,他坚持不搞价格大战,也不玩那些营销花招,用最真心实意的态度确保商品的品质,绝不骗人,这种近乎固执的“实在”性格,让胖东来变得特别与众不同。
对待员工,他的好得都不像个老板,他坚信,一个还为生计发愁的员工,是没法对顾客真心笑容满面的。因此,胖东来每年都提工资,到了点就得准时下班,绝不搞加班。即使春节忙季,员工也能轮流休息,保持轻松活泼的氛围。
婚丧嫁娶除了额外的假期,工资和慰问金也都照样发到手上,这份承诺还延伸到整个社会,比如胖东来的招聘广告里,会特意给刑满释放的人留个岗位。
早些年,他曾为国防事业伸出援手,郑州暴雨的时候,他更是亲自带队,冲在救援第一线。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不少“道德资本”,让他由一个企业家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象征。
当个人判断遭遇集体期待
不过,一旦于东来走出河南,离开他熟悉的商业圈,踏入那更复杂、多样的公共话语场,他凭借个人情感和经验打造的处事之道,就跟公众的期待出现了不少冲突,起了很大的摩擦。
第一道裂痕,出现在西贝预制菜事件里,当罗永浩直接批评西贝“又贵又难吃”,还质疑它用预制菜冒充现炒,整个舆论都炸开锅了。
罗永浩在直播中揭露西贝各种冷冻食品的保质期都挺长,让人不禁猜测他是不是用的预制菜。当消费者觉得自己被骗时,于东来却站出来公开支持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
于东来的本意其实是提醒大家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冲昏头,把西贝的调整时间当回事儿。不过,他觉得这话在企业家之间或许算是互相体谅,可对消费者来说,听着可就挺刺耳的。
曾经被称为“消费者守护神”的他,怎么突然就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去了?
罗永浩还特意提醒他别被带偏了,不要搞得自己名声受损。更让人吃惊的是,网友们发现,胖东来似乎也在规划中央厨房,已经涉足一个投资15亿元的预制菜工厂项目了。
这次,于东来的“共情”终于彻底变味,被解读成了“资本互相保护”的手段。结果,他悄悄把那条说的话给删了,把社交账号变成了隐私状态,而西贝也发表了歉意信。
用个人哲学挑战民族情感
要是说预制菜的事还不过是商业上的角力,那么紧接着那部电影《731》的争议,就触碰到了一些更为敏感的民族情感了。
有网友在他的社交平台上留言,盼望他能借用自己旗下的影院资源,为那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电影出点力。
本该是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的好时机,不过于东来的回答却让人意外,他说:“传递善意比散布仇恨更能引导人走向光明!”
这话,抽开来讲,或许算得上一句不错的个人感悟,可一放在“731”这个沉甸甸的历史背景下,那就显得轻飘飘的,挺不搭调的。
大家都气疯了,纷纷指责他立场摇摆不定,把“铭记历史”跟“传播仇恨”的区别搞得模糊不清。网友们轻轻松松说呀,我们记住历史,是为了不让那些悲剧再发生,而不是为了继续仇恨的火种。
大众都盼望那位有号召力的企业家能体现出对历史的责任感,而不是每天讲些心灵鸡汤。至于第三次风波,源头就出在他支持文化名人的事上,特别是跟学者聂圣哲的站队问题上。
聂圣哲用“贼眉鼠眼”、“假大空”等带有侮辱意味的词语,狠狠抨击新东方主播董宇辉。而董宇辉,正是凭借引用“横渠四句”等高水平文化经典,为直播带货注入一股清新气息,广受大家喜爱。
就在大家几乎一致同情董宇辉的情况下,于东来又扭转局势,公开支持聂圣哲,并夸他是“充满善意的时代智者”。
这番完全凭个人喜好而忽视聂圣哲言论冒犯性的话语,彻底点燃了董宇辉粉丝的怒火,结果,这次表达也以于东来的删动态收场。
光环之下的失语困境
一连串的争议,把于东来的形象从“良心企业家”迅速拉低到“人设崩塌”。大家都看出来,他这些言论暴露出来的认知水平,和他一直塑造的亲民、亲消费者的形象差距挺大。
实质上,问题不在于东来变了,而是他被推到那个神坛本身就是一道放大镜,曾经让他获得无上荣耀的“人民日报点赞”和“央媒表扬”,
现如今,成了衡量他言行的标准,哪怕一点点不完美,都被当作对“良心”形象的背叛。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用他的善举搭建起一种几乎没有条件的信任感。
不过,这种建立在“人设”基础上的信任,其实比想象中娇嫩得多。几次争议性的发言,就能轻易地动摇那根摇摆不定的根基。大家还能接受一个企业家有点商业私心,但要是他踩着大众的情绪来展示自己,那可就难以被容忍了。
于东来明显搞混了两种身份:一个是“有良心的企业家”,另一个是“喜欢当众指点别人、作指导的公众人物”。他在第一个角色上表现得挺不错,但一转到后者,就摔了个大跟头。
现在的于东来啊,真是陷入了个尴尬境地,他自己一手营造出来的道德光环,反倒让他自己越陷越深。这光环曾经是他的骄傲,可如今变成了束缚他自由发声的枷锁,把他牢牢套住了。
再那样说话,很可能又会碰到公众敏感的点,让他只能闭嘴。可一旦保持沉默,他又会失去自己原本的影响力。那个曾经被看做“敢说实话”的真实人设,也变成了一个只好小心翼翼说话的公众人物。
结语
于东来的经历,给那些站在聚光灯里的企业家们敲了个警钟。在如今的舆论环境里,事业上的成就和道德上的名声,并不一定能让你在所有公共话题上占据发言权。
所谓的“良心”,可能并不是变成那种无所不晓的“导师”,而是在自己专长的领域里不断产出价值,对那些广泛的公共事务,总保持一份谨慎和敬重。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