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味皆是生命的养分摘要:我一直对在外面吃便餐比较怯火,每次来来回回选半天,但很少有吃了还想再吃一次的。
昨天去一个砂锅店里吃午餐,正是午饭的点,店里人却不多。
我一直对在外面吃便餐比较怯火,每次来来回回选半天,但很少有吃了还想再吃一次的。
前年在渭南信达广场吃过一家成都砂锅米线,番茄口味的,味道特别鲜美,据老板说料汁都是现熬的。我确信他说的是真话,因为我中午吃了一份意犹未尽,原本不吃晚饭的我忍不住晚上又去吃了一顿。
这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米线了,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前一阵听朋友说这家砂锅店和别的不一样时,我急忙追问:“哪里不一样?”
她说别人家砂锅汤是汤,菜是菜,这家砂锅是稠糊糊。听到“稠糊糊”三个字,我仿佛闻见了一股焦糊味。
不过她又说:“稠是因为芝麻将放的太多了,砂锅的味道还可以。”
“味道还可以”的评价又让我想起了渭南那家砂锅店。于是昨天我就去了那家店。
一进去,正对面挂着餐品和价格明细,我搜寻了一会儿,没有番茄味的,只按辣的程度分口味,我略微有点失望,要了一份微辣的砂锅米线。
出餐倒是很快,砂锅上桌后,还咕嘟咕嘟地冒着滚烫的泡。
我很满意这个温度,有多少病菌都会杀死!哈哈哈。
我用筷子压了一下热泡泡旁边的青菜,试图给泡泡降降温,居然遭到反抗——它飞溅了一下。我下意识一躲,赶忙检查胸口:还好,衣服上有没有溅到辣子油。
我不敢再动了,只能端详它:嘿,果然芝麻酱很多,汤都是诱人的芝麻酱色。
我正在想象它的味道,突然传来一声电子播报:您有新的美团订单啦,请赶快备餐。
我这才注意到,对面的桌子上放着好几份打包好的外卖,不断有骑手进出。
店里算上我只有三个顾客,但是这几分钟功夫,外卖已出了五六份。
这算是时代特色吧,也安慰了一下刚进门时我对饭点人这么少的疑虑——我一直认为饭点人多的餐馆味道不会太差。
帮厨的大姐一直在忙碌:装餐、封口、装袋,订订单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一份新餐出来,她就取一个盖子扣上,然后用手掌宽的塑料薄膜麻利地缠上几层,将餐盒和盖子封在一起。
餐盒和盖子是常见的圆口形塑料材质。
我看着面前还在冒热泡的砂锅,突然有点担心:这塑料盒能不能承受如此高的温度。
这时又一份外卖从后厨出来,是用托盘端出来的。
可不吗,出锅的时候肯定和我这份温度是一样的,直接装进塑料饭盒,没法直接上手端的。
我盯着这份外卖,饭盒似乎没变形,但是盒子里已经成了雾白色,和空盒子的透明色明显不一样。
大姐取了盖子扣上,盖子上也立刻蒙上了一层白雾。
她又拿起塑料薄膜(估计他们称为保鲜膜)把盖子和盒子密密地缠了好几层。
这下好了,外卖肯定撒不了,但餐盒里的雾白色更甚了。
这也算是我第一次参观一份外卖诞生的全过程,但没有欣喜,只有担忧。
我点的砂锅,端到桌上已经七八分钟了,还是滚烫的,此刻把我这份装进塑料盒,我都怕饭里凭空多出几味“佐料”,更不要说刚一出锅就装进去,还立马加盖密封住的。
我的砂锅终于不冒泡了,我挑了一根青菜试了一下温度,勉强能吃了。
我边吃边想,不知道这些外卖会送到谁的手上?
点外卖是很便利,它到你手上的时候,温度正合适,你揭开密封膜的时候估计还要夸一下商家打包真仔细,汤汤水水的一点都没撒。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但是如果你知道了这个盒子曾承受的高温,你还能吃得香吗?
“呸,又瞎操心!”我在心里骂自己。
好像别人不一定在乎这个:地摊上卖米线、胡辣汤那些的,商贩在碗上套一个塑料袋子,刚出锅的滚汤热饭倒进去,不照样有人就地买单?
算了算了,赶快吃吧,好不容易不烫了。
也不是想象中的味道,勉强吃吧。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