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摆烂的心态,能拯救你稀碎的睡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6:01 1

摘要:但很讽刺的是,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好的睡眠质量,反而越难睡得好,甚至容易发展成睡眠焦虑(sleep anxiety),反而更延长了入睡时间。

你上次觉得自己「睡得很好」,是什么时候?

现代人会为了睡个好觉做很多很多的努力,睡眠监测、记录深睡时长、立 flag 今晚一定早睡、如果睡不够 7 小时就觉得很焦虑……

但很讽刺的是,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好的睡眠质量,反而越难睡得好,甚至容易发展成睡眠焦虑(sleep anxiety),反而更延长了入睡时间。

睡眠本是一个最原始的生物学行为,婴儿不需要学习,困了就自然睡觉,动物也从不会焦虑自己一天的睡眠时长,这种原始本能被过度关注、过度控制后,我们反而和身体的自然节律之间失去了连接。

越努力想睡好,越容易失眠

因为我们早已「身心失联」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内感受(interoception),指的是我们感知和解读身体内部信号的能力。

比如肚子咕咕叫了,你捕捉到这个信号并对应到「饿了」的解读,然后决定是否要采取「进食」的行动。

正常情况下,内感受就像一个指南针,帮助我们照顾身体、调节情绪,比如:

饿了就知道要吃饭了,感觉吃饱了就停下来;

困了就去休息,醒了就起来晒晒太阳;

久坐身体僵硬,会想要站起来活动活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内在感觉对于维持身体平衡非常重要,当代人的焦虑、失眠、成瘾、暴食等问题,都可能和身心失联息息相关[2]。

但在高压的生活下,我们习惯了困了就喝杯咖啡提神;躺在床上刷手机到深夜,眼睛发酸、身体极度疲惫也没办法停下来;无意识进食,肚子很撑了嘴巴还是停不下来……

久而久之,我们越来越听不见身体的声音,只能去追外部指标:一天要喝 8 杯水,一天要睡 8 小时,像打卡一样完成任务。

结果,我们和身体的需求脱节,也离「自然而然的好睡眠」越来越远——

神经系统失灵

白天,交感神经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到了晚上,负责放松和修复的副交感神经接不上力,于是身体已经很疲惫了,脑子还是停不下来。

昼夜节律混乱

如果白天很少接触阳光,晚上又被过量的手机蓝光刺激,身体的昼夜节律就会被打乱,白天昏昏沉沉没精神,到了晚上反而很清醒。

身体进入恶性循环

睡不好会削弱内感受能力,内感受不足会导致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会加剧睡眠问题。身体进入恶性循环[3][4]。

我们的睡眠越偏离「指标」就会越焦虑,但其实人类的睡眠模式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和生物学告诉我们,睡眠也在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化而产生变化。

人类的睡眠,其实没有

「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

其实,人类历史上的睡眠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了。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在早期的狩猎采集社会,人们很可能倾向于碎片化睡眠(fragmented sleep),随时小憩、保持警觉,这样才能在不断迁徙、狩猎、防御潜在危险中生存[5]。

到了前工业化社会的欧洲,人们普遍采用分段睡眠(segmented sleep):在日落后不久入睡,午夜醒来后,会利用 1-2 个小时祈祷、写作、进行亲密活动,甚至串门交谈,然后再回到床上,继续第二段睡眠直至天亮[6]。

历史学家 Roger Ekirch 就通过分析大量日记、信件和文学作品发现,这种睡眠模式在中世纪到早期现代欧洲非常普遍,和当时缺乏照明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现在,我们熟悉的一次性睡 7-8 个小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随着照明技术、工厂作息、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逐渐习惯了整块、不被打断的夜间睡眠[6]。

换句话说,睡眠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体质而改变。

有的人属于长睡眠者,需要 9-11 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而有的人是短睡眠者,睡 4-6 小时也能精神饱满。有人天生是晨型人,在清晨状态最好;也有人是夜型人,在深夜思维最活跃。

如果我们试着给睡眠「画像」,或许每个人的睡眠都有着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有的人睡得很沉,ta 的睡眠可能是一片宁静辽阔的海;有的人睡得浅而短,ta 的睡眠可能像清晨的薄雾,碰一下就散开。

睡眠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更需要回到最根本的感受——安全、舒服、自然发生。能让你身体安心、心情放松的睡眠,就是好睡眠。

放下「必须睡好」的执念

深睡才会自然发生

当我们能放下对于「今晚一定要睡好」的执念后,睡眠反而变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没有 KPI、不需要强迫,只需要打造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让身体自然放松。

比如,稳定的头颈肩支撑,会让身体更快从紧绷中放松下来;稳定的温湿度,会让大脑收到「此刻正适合休息」的信号,副交感神经被激活后,睡眠自然而然会发生。

这也是亚朵星球的设计理念,睡眠的本质是身心的连结,亚朵星球没有把目标放在「教你如何睡个好觉」,而是专注于打造一个让身体自然进入深睡的环境。

亚朵星球深睡枕 Pro3,不以分区和造型做噱头,提供的也不是简单的支撑,而是根据人体曲线设计,精准承托头、颈、肩,像一双柔软又稳固的手,稳稳托住疲惫的头颈和肩部。三层记忆绵「动态稳压」,即使翻身也能持续贴合,不怕肩膀架空,脖子悬空,不用担心睡姿对不对,因为怎么睡都舒服,深睡不中断。

亚朵星球深睡被 Pro2,也并非传统保暖层,它考虑了人体体温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创新双层设计:下层快速排走汗湿,上层蓄暖排热,换季温差或温度骤降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温度,构筑了一个稳定、舒适的「睡眠微气候」,整夜呵护恰到好处的温暖与干爽。

说到底,亚朵星球考虑到了睡眠中的每个细节,从支撑的稳定性、温湿度的平衡性到睡眠过程中的动静适应力,把这些容易被忽略的难题,通过复杂的技术与设计悄然化解于产品之中。

而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事:把睡眠还给身体

不用再焦虑「今晚能不能睡好」,也不用追求所谓的「睡眠指标」,当我们恢复身心的连结,给身体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让睡眠回归身体的本能,它就能自然发生。

今日互动

你最近睡得最香的一觉

是在什么时候?

如果用颜色和形状来形容你的睡眠

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References:

[1] Cleveland Clinic. (2025, February 19). Interoception: Definition, symptoms & how to improve. Cleveland Clinic.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articles/interoception

[2] McDonough, M. (2024, Spring). Making sense of interoception. Harvard Medicine Magazine. https://magazine.hms.harvard.edu/articles/making-sense-interoception

[3] Ewing, D. L., Manassei, M., van Praag, C. G., Philippides, A. O., Critchley, H. D., & Garfinkel, S. N. (2017). Sleep and the heart: Interoceptive differences linked to poor experiential sleep quality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127, 163-172.

[4] Goodall, E. (2022, March 16). Interoception and mental wellbeing in autistic peopl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https://www.autism.org.uk/advice-and-guidance/professional-practice/interoception-wellbeing

[5] Samson, D. R., Manus, M. B., Krystal, A. D., Fakir, E., Yu, J. J., & Nunn, C. L. (2017). Segmented sleep in a nonelectric,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Madagascar.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9(4), e22979.

[6] Crosby, A. W. (2006). At Day's Close: Night in Times Past. Technology and Culture, 47(3), 640-641.

本文关键词:身心失联、内感受、昼夜节律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来源:Sinocare三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