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是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估计很多家长会瞬间如临大敌,脸色一沉,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严禁”、“不许”、“绝对不行”!然后就是苦口婆心甚至疾言厉色地开始讲大道理:影响学习啊,前途重要啊,你还太小啊……
“妈,我好像喜欢上我们班一个男生了……”
要是你正上初中的女儿突然跟你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会是什么反应?
要是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估计很多家长会瞬间如临大敌,脸色一沉,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严禁”、“不许”、“绝对不行”!然后就是苦口婆心甚至疾言厉色地开始讲大道理:影响学习啊,前途重要啊,你还太小啊……
可就在前几天,我跟一位当了整整十五年初中班主任的老朋友喝茶聊天,她特别感慨地跟我说:“你说怪不怪?现在班上的孩子,别说公开谈恋爱了,连传个纸条、偷偷喜欢谁的‘苗头’都几乎绝迹了。我们那时候严防死守的‘早恋’,好像突然之间就消失了。”
她说完,我们俩都沉默了一会儿。这真的是好事吗?孩子们“乖”得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但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一些我们这代父母还没完全读懂的新现实?
不是不想,而是“没空”和“没机会”
我们总以为,青春期的荷尔蒙是压不住的。但现在的孩子,是真的被“压”得没了脾气。
我那位班主任朋友苦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啊,从周一到周日,日程表排得比CEO还满。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到校,一天八九节课。放学了,别急着高兴,还得赶场去补习班、兴趣班。回到家扒拉几口饭,一头扎进作业堆里,写到晚上十一点那是家常便饭。周末?不存在的,那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学习’。”
她顿了顿,反问我:“你想想,他们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早恋’?谈情说爱也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时间一起晃晃悠悠压马路,需要心思写封长长的信,需要精力去猜测、去喜悦、去伤心。现在他们的时间被精确到每分钟,所有的精力都已经被学业和刷题榨得干干净净。‘喜欢’这种情感,还没来得及萌芽,就被沉重的课业压力给碾平了。”
想想也是,我们小时候放学后还能和小伙伴们疯玩,有点属于自己的“江湖”。而现在孩子们的“江湖”,只剩下一个个补习班和永远写不完的试卷。他们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学习机器,情感的那部分功能,似乎被暂时屏蔽了。
线上世界很大,线下交集很小
你可能会说,现实没空,那网络上呢?现在的孩子不都手机玩得飞起吗?
没错,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但他们的社交,很多时候是“一群人的孤独”。班主任朋友点醒了我:“他们是在网上聊天,但聊的是什么?很大一部分是‘作业写完了吗?’‘这道题怎么做?’‘快,答案发我一下!’。要不然就是一起组队打游戏,那种并肩作战的‘兄弟情’,可能比朦胧的好感来得更直接痛快。”
他们的社交软件列表里可能有几百个好友,但能说真心话的,未必有几个。所有的交流,都在光屏上进行,失去了眼神的碰撞,没有了并肩走路时不小心碰到手的怦然心动,那种真实接触所带来的小鹿乱撞的感觉,被隔着一层冰冷的屏幕淡化了。
更现实的是,很多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即便带了,使用也受限。他们真实的线下接触,几乎全部被限制在了教室那一亩三分地里,除了讨论学习,似乎也找不到更多共同话题了。那种“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浪漫,在每天低头刷题的氛围里,很难发生。
比“早恋”更让父母焦虑的,是“成绩”
我们这代父母,对“早恋”的警惕,其实源自于对“学业被影响”的恐惧。但如今,这种恐惧似乎被更直接的东西替代了。
“现在很多家长的心态变了。”班主任朋友分析道,“他们或许依然担心孩子谈恋爱,但他们更担心的是孩子成绩下滑,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这是一种更赤裸、更紧迫的焦虑。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所有可能‘跑偏’的精力都挪到学习上。”
在这种极致功利的导向下,孩子们自己也慢慢被同化了。他们内心深处或许知道,现阶段什么才是“正确”的、被鼓励的。比起一份虚无缥缈、还可能带来麻烦的“喜欢”,拿到一个好看的分数,反而更能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认可,更能让自己有安全感。
他们的成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提前觉醒——做对自己最有利、风险最小的事。而“早恋”,显然是一件性价比极低、风险极高的“投资”。
回过头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情感无菌”的环境?
我们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想。”我们为他们筛选朋友,监控他们的聊天记录,小心翼翼地剔除一切我们认为可能“带坏”他们的因素。
我们把所有可能产生“情愫”的课外书、电视剧、甚至歌曲,都视为洪水猛兽。我们恨不得把他们的世界变成一座只有课本和习题的象牙塔。
结果呢?结果就是,他们真的如我们所愿,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但他们也可能因此错过了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正常相处、如何体验和管理自己那份美好而朦胧情感的宝贵机会。这种情感的体验和成长,是课本永远无法教授的。
孩子们没有了“早恋”的困扰,老师们管理负担减轻了,家长们也似乎少了一块心病。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但往深处想,这真的正常吗?青春期,之所以被称为“花季雨季”,不就是因为它包含了那份单纯、美好、甚至带点酸涩的情感萌动吗?那份小心翼翼的喜欢,那个偷偷看一眼的背影,那些写在日记本里的小秘密……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个人情感发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未来懂得如何去爱、如何被爱的预习课。
它的消失,或许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更“乖”了,更懂事了,而可能意味着他们的青春被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极致的功利教育和焦虑情绪——给格式化了。他们的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正确”,也前所未有的“单调”和“干涸”。
作为父母,我们也许不必再去担忧所谓的“早恋”,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思考:如何能还给孩子们一点“浪费时间”的权利?如何能让他们在被分数和排名挤压的缝隙里,还能有机会去感受一下青春的微风,去体验一下那种不为什么具体目的的心动,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内心充盈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答题机器”?
这或许比纠结于“早恋”是否存在,更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小咪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