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历三年那会,明朝户部干了件挺关键的事,把原来各清吏司散着管的盐司,全交给山东司统一管;崇文门、临清这些地方的关税,也归到贵州司手里。
万历三年那会,明朝户部干了件挺关键的事,把原来各清吏司散着管的盐司,全交给山东司统一管;崇文门、临清这些地方的关税,也归到贵州司手里。
说实话,这一改可不是瞎折腾,背后全是明朝管商业的门道。今天就聊聊明朝到底是咋靠户部搭架子、用专卖制度,把商业管得既服帖又能帮王朝撑财政的。
要说明朝管商业,核心就是靠户部。跟以前比,这套体系真不一样。
唐宋那会财政分三块,户部、度支、盐铁各管一摊,盐铁还专门管工商税收,有时候容易互相扯皮。
元朝虽说让户部统管财政,但下面设的税课提举司、转运司,管的事散不说,还没个统一的监督法子。
明朝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就把商业管理攥在户部手里,权力集中,办事也少了很多麻烦。我觉得这步走得挺对,毕竟商业要管的事杂,没个统一的头,很容易乱套。
明初的时候,户部下面分了总部、度支、金部、仓部,商业这块主要靠金部。
洪武十三年,金部还专门设了郎中、员外郎各一个,主事三个,可见对商业管理的重视。
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总部改成民部;二十三年又把四部拆成十二部;二十九年再改成十二清吏司,后来到宣德十年定成十三司。这机构变来变去,其实都是为了把分工搞得更细。
十三司下面还设了民、度、金、仓四科,每科管的事都清清楚楚。比如金科就专门管市舶、鱼盐、茶钞税课这些,跟商业直接挂钩。
另外还设了照磨、检校各一人,专门监督文书出入,怕有人在账目上动手脚。老实讲,明朝这一套“分工+监督”的法子,比元朝强多了。
元朝税课提举司没这监督,官员贪污的情况不少,而明朝这么一设,至少能把账目盯得紧点。
除了机构搭架子,明朝还靠专卖制度抓财政。当时对盐、茶、铁这些要么关系国计民生,要么能赚大钱的行业,管得特别严。
就说盐吧,明初搞了个“开中法”,商人得先把粮食运到边境军镇,才能换“盐引”,有了这盐引才能去盐场支盐卖。
本来想这法子会不会太死板,后来发现还真管用,既解决了边境军粮不够的问题,国家又能把盐的利润攥在手里。
《明会典》里有记录,明初光盐税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不少,能帮王朝撑住不少开支。
茶的专卖也有门道,主要是搞“茶马互市”,用官茶换西藏、蒙古的马匹。这可不只是为了赚钱,还能强化边防,毕竟古代战马太重要了。
还有《大明律》,里面专门有“市廛”“课程”这些篇章,规定商人得登记“市籍”,不能囤货抬价,市舶司征税也得按“十分抽一”来,违规了还得受罚。
有人可能觉得这管得太严,但换个角度想,要是没这些规矩,市场早就乱了,商人也没法安心做生意。
不过,明初这套商业管理也有“笨”的地方。比如机构调整太频繁,从四部到十二部再到十三司,虽然最终是为了细化分工,但刚调整那会,底下人可能得花时间适应。
但总体来说,这“笨办法”里藏着巧心思,不管机构怎么变,核心都是围绕“管好商业、抓牢财政”来的,没偏离这个方向。
机构定下来之后,到了明中期,商品经济慢慢起来了。
江南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都火了,徽商、晋商这些商帮也开始崛起。以前的管理法子,慢慢就有点跟不上了。
比如临清关,那是北方最大的运河税关,之前由好几个司共管,税率都不统一,商人过来交税都搞不清该交多少。
还有盐司,分散管理的时候,有人囤盐引抬价,盐价忽高忽低,不管是商人还是老百姓都受影响。
这时候明朝又开始调整了,就是开头说的万历三年那回,把盐司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
山东司接管盐司后,先整顿盐引发放,把那些囤盐引的人管了管,盐价居然稳定了三年多。
贵州司管临清关之后,统一按货物价值的3%征税,再也没出现过以前税率混乱的情况,每年税收也涨了不少。
说实话,万历这次调整,完全是商品经济“逼”出来的。以前商品流通量小,分散管还能应付;后来商品多了,商帮也起来了,再分散管就乱套了。
比如徽商掌控了江南盐业,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好几个司管,很容易出现各管各的、标准不一的情况,山东司统一管之后,就能按一个标准来规范徽商的经营,既不让徽商垄断,也能保障国家盐税。
晋商主要做北方茶贸,贵州司接管关税后,还跟晋商合作开了“茶税便捷通道”,减少了晋商的税负,让茶马互市更顺畅。
这说明明朝不是一味地严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跟商人找个平衡点。毕竟商人要是没法赚钱,国家也收不到税,这点明朝看得还挺明白。
对比唐宋元,明朝的商业管理确实更系统。唐朝盐铁使常由宦官担任,权力乱得很;元朝没像样的监督机制,贪污严重。
而明朝靠十三司、四科、照磨检校这三层体系,把分工和监督都搞起来了,贪污情况比元朝少了不少。但明朝也有局限,就是所有管理都围着“财政”转,没给民间商业太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比如对民间手工业收的税不低,到了后期,这就制约了商业进一步发展,没能突破古代商业的框架。
本来想说明朝就是“重农抑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明朝其实是“重农不抑商,但要管商”,通过户部和专卖制度,把商业纳入王朝运转的体系里。
这套模式支撑了明朝近三百年,要是没这套管理,明朝的财政早就撑不住了。
明朝商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户部搭架子、专卖抓财政、机构随势调”。
虽然有局限,但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比如它“集中管理+动态调整”的思路,放到现在,对政府调控粮食、能源这些重要商品,规范市场秩序,还有点借鉴意义。
而它“重财政轻发展”的教训也提醒我们,要想商业长期繁荣,得在“国家管控”和“市场活力”之间找好平衡,不能光盯着眼前的财政收入。
来源:唐代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