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济南人心中的“城市金街”,泉城路不仅是串联起繁华商圈的核心动脉,更是承载着泉城记忆的文化轴线。近日,这条见证了城市数十载变迁的道路,再次聚焦全城目光——距2002年整体改造23年后,泉城路再次迎来全方位品质提升,将于10月中旬正式启动。
作为济南人心中的“城市金街”,泉城路不仅是串联起繁华商圈的核心动脉,更是承载着泉城记忆的文化轴线。近日,这条见证了城市数十载变迁的道路,再次聚焦全城目光——距2002年整体改造23年后,泉城路再次迎来全方位品质提升,将于10月中旬正式启动。
一直以来,泉城路都肩负着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文旅地标等多重使命,是展示济南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历经数十年运转,其地下管线老化、道路病害频发,既难以满足现代城市高效运转的需求,也无法充分承载市民对品质生活、文化体验的新期待。本次泉城路的品质提升已成为顺应城市发展、回应民生需求的必然选择。
从“局部考量”到“众智汇聚”
让提升方案“贴着民心走”
一项关乎城市核心区域的品质提升工程,如何平衡商业活力、文化传承与民生需求?
济南给出的答案,是从“源头”开始倾听——自项目启动之初,相关部门便通过多元渠道、多轮磋商、多方论证,将社会各界的声音融入方案设计,让方案真正“贴着民心走”。
自今年6月份起,济南市政协便积极行动,三次开展现场“商量”调研活动,走进泉城路街头巷尾,深入调研泉城路商圈文旅商融合发展情况。调研过程中,政协委员们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走访商户企业、开展座谈交流等形式,与泉城路商圈的企业代表及历下区相关部门街道进行面对面交流,精准捕捉方案中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建议,为方案优化提供了“民生视角”。
品质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离不开对各方需求的精准把握。8月下旬,历下区人大常委会连续组织两场专题座谈会,聚焦设计方案,征询人大代表及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石板路是泉城路的“标志性记忆”,建议保留;过街天桥的具体选址,需兼顾交通疏导与商业衔接的双重功能……代表们的建议更多聚焦将“老济南元素”合理融入设计方案,让品质提升由表及里更全面。
除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辖区企业和驻区单位的声音同样被听见。商圈企业,从自身经营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周边交通组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议,这些来自经营一线的声音,为商业布局与服务设施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主动走访驻区单位,拓宽意见征集维度。对于收集到的所有意见,工作人员逐一梳理、深入研究,让方案在兼顾民生、商业的同时,更贴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从“广泛献策”到“精准落地”
让施工方案经得起检验
如何将收集的各方声音有效转化、付诸实践,相关部门通过组织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对方案细节进行反复打磨,既要解决现实问题,也要守护文化底色,更要保障施工安全与效率。
8月27日,泉城路品质提升项目设计方案专家咨询论证会召开,7位来自全国城市规划、交通工程、景观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围绕方案展开了深入研讨,为设计施工环节优化把关。专家们在肯定方案资料详实、结构清晰的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向。
聚焦泉城路作为“济南文化展示窗口”“泉城特色商业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既时尚现代又内涵丰富的个性化特色街区,让泉城路更具“标签化”,避免“千街一面”。聚焦泉城路的交通功能,在细节优化上做文章,将泉城路北侧现有公交站改造为港湾式停靠站,减少公交车停靠对主线车流的干扰;同时设置绿化隔离带,引导行人通过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或规划天桥过街,兼顾安全与通行效率。
公交站台优化
(此为效果图、具体以最终建成效果为准)
针对方案优化过程中涉及的行道树迁移问题,经与相关部门开展多轮研讨论证,通过对港湾落客区的位置优化以及合理缩减青龙桥公交站台长度等方式,将原方案中的迁移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制定行道树修剪方案,进一步提升道路沿线绿化景观的整体美观度。作为此次品质提升各界最关注的问题,泉城路路面材质的选择,也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尊重民众意愿、充分综合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保留特色,优化提升”的施工方案,继续沿用标志性的大理石路面,增强石板的抗压能力与稳定性,改进石板铺设工艺,从根本上提升行车舒适度与行人安全性,既留住城市记忆,又适配现代交通需求。
道路铺装效果
从“问题聚焦”到“系统破题”
让泉城味道融合时代流量
从2002年的首次改造,到如今的品质提升,泉城路的每一次蜕变,都精准踏响着济南城市跃迁的鼓点。
梳理前期在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反馈不难发现,大众的关切高度集中在“交通组织、路面材质、空间联通、景观文化、业态提升”五大核心议题上。此次最终确定的品质提升方案,正是围绕这五大议题展开系统性回应,力求让泉城路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流量”。
泉城路鸟瞰图
(此为效果图、具体以最终建成效果为准)
泉城路品质提升项目全长1560米,道路两侧机关驻地、商场密集,日常交通繁忙。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商铺经营的影响,方案确定“分三段自东向西”的施工计划。今年10月中旬,将率先启动第一段青龙桥至县西巷路段施工,长度497米,计划工期62天,后续两段施工将根据前期进展逐步推进。在西门流量密集区,规划建设西门天桥,将直接连接五龙潭与趵突泉景区,成为串联文旅目的地的“空中纽带”。
西门过街天桥
(此为效果图、具体以最终建成效果为准)
改造不仅要“修道路”,更要“塑气质”。在景观提升上,方案将慢行系统与商业前区深度融合,通过连续绿化、休憩空间引导人流,激活沿街商业氛围;同时对泉城路沿街建筑进行分类设计,重点优化1-3层立面,让街道轮廓线既延续古城街巷的温婉节奏,又彰显当代济南的开放气度。未来,泉城路上还将构建一条主题文化轴线,打造泉水诗词座椅、直饮台、市井场景等小品,将《老残游记》中的品茶画面与排队打泉水的生活记忆具象化;打造泉水形态的铺装纹理、灯具等,形成可感知的文化线索,全方位呈现济南泉文化。
(此为效果图、具体以最终建成效果为准)
泉城路的智慧化建设不仅是“布设备”,更是“创场景”。在智慧策略引领下,智慧灯杆、智慧公交车站与智慧商亭等设施广泛布局,集成信息发布、环境监测、安全监控及便民服务等功能,成为街区智能感知网络的重要节点,重塑消费者“容易来、方便买、舒服游”的全流程体验,让科技设施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使泉城路在智慧创新中延续古城文脉,彰显济南的时代活力。
(此为效果图、具体以最终建成效果为准)
泉城路再次全新升级,不仅是对一条街道的重塑,更是对济南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商业活力的一次全面提升。通过广泛征求民意,让规划“贴着民心走”;通过科学论证,让方案“经得起检验”;通过聚焦核心议题,让成果“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此番焕新,这条承载着济南半部历史的“金街”,必将在保留“老济南味道”的同时,注入奔涌向前的时代“新流量”。
编辑:石跃
来源: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