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1925年的项链今年又拍出了2300万人民币,买家只回了一句话:机器永远敲不出这个味道。
一条1925年的项链今年又拍出了2300万人民币,买家只回了一句话:机器永远敲不出这个味道。
罗马康多提大道38号,布契拉提的灯每天十点准时亮。
门口没广告牌,橱窗里摆着一只木兰胸针,花蕊里嵌了108颗碎钻,标价没写,店员说先排队,前面已经等了14个月。
有人算过,把这块巴掌大的胸针拆成金子宝石去卖,原料价不到售价三成。
剩下的七成是时间:老匠人用0.3毫米的刻刀在18K金上拉出0.1毫米宽的平行线,每拉一刀要屏住呼吸4秒,一天只能拉满两根手指的宽度。
整朵花瓣做完,夏天已经换成冬天。
这种织纹雕金手艺不是秘密,网上能找到教学视频,播放量最高的那条下面有3.2万条留言,九成是珠宝系学生打卡:眼睛会了,手废了。
真正卡死人的是工具——布契拉提现在用的刻刀还是1920年Mario找铁匠打的,一共37把,丢一把就少一把,能修刀的老工匠去年刚过世,徒弟还在找矿砂配比。
百年庆展上,三代人的作品摆成一条时间轴。
最左边是1929年的银质烟盒,表面看起来像亚麻布,其实是银;中间是1956年的祖母绿项链,金属部分被敲成蕾丝,重量只有同体积金链的六成;最右边是今年的木兰胸针,花托背面刻着罗马建城纪念日。
三件摆一起,能看出手艺的走向:越来越轻,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慢。
有人嫌慢,品牌把工序直播放出来,最长的一次播了21天,在线人数从第一天3万到最后一天300,留下来的观众说像看冬眠,看完再也不催快递。
一条1950年的古董项链去年在佳士得拍了2300万人民币,买家是深圳做新能源的80后,付款后他只要了发票复印件,原件留给拍卖行,说怕带回去被爸妈念叨败家。
发票复印件被他裱进办公室,下面写了一行小字:慢一点,才能跑赢周期。
罗马店楼上有间小阁楼,专给客人修旧首饰。
去年接到一只1980年的婚戒,金属表面被生活磨得发亮,主人是米兰退休护士,戒指圈口断了三次,每次她都寄回来修。
第三次寄来时附了张纸条:手指已经肿得戴不上,还是想让它完整,留给女儿。
匠人花了六周把戒圈加宽0.5毫米,内壁敲出同样的布纹,收费180欧,护士收到后寄回一盒自己做的曲奇,没留地址。
布契拉提的财报里写着,全球一年只卖4.3万件,平均每家店每天卖不到1.3件。
CEO在股东会上说,产能就这么多,谁催都没用。
股东问能不能外包,回答是可以,得先找到愿意学30年再上岗的年轻人。
台下没人接话。
罗马店百年那天,门口排队的不是网红,是附近街坊。
面包房老板拎来一瓶家酿柠檬酒,说1973年老婆陪嫁的耳环就是布契拉提,当年花掉他八个月工资,现在老婆走了,耳环还在。
店员帮他免费清洗,十分钟后耳环亮得能照出白发,老板摆摆手没拍照,回去开店。
有人把布契拉提叫奢侈品,它官网找不到这词,只写了一句:我们卖的是可以带走的建筑。
建筑不会快,也不会便宜,但经得起。
看完展,出口处放了一张空白明信片,问题只有一个:你愿意为哪件东西等十年?
下面有支铅笔,第一天收上来237张答案,最多的是房子,第二是孩子的童年,没人写外卖。
来源:非常务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