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雪峰预言了自己的结局:网红名师的双面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3:08 1

摘要:2007年,他成为一名“北漂”,从培训讲师做起,专注于考研和高考志愿填报领域。他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当时他制作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短视频突然在网络上走红。

五大平台同步“禁止关注”,坐拥6500万粉丝的网红名师,用自己预言过的方式迎来了转折点。

“网红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慢慢不红,要么被封禁消失。”这是张雪峰在2024年多次公开表达的观点。

没想到不到一年,这位对网红命运有清醒认知的教育网红,就亲身验证了自己的预言。

2025年9月24日,张雪峰的主账号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红书五大平台同步被标记“禁止关注”。

一时间,这位拥有超过6500万粉丝的网红名师,以这种特殊方式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01 从草根到网红:张雪峰的崛起

张雪峰的本名叫张子彪,1984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毕业于郑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

2007年,他成为一名“北漂”,从培训讲师做起,专注于考研和高考志愿填报领域。

他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当时他制作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短视频突然在网络上走红。

凭借直白犀利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内容,他迅速从传统讲师转型为“教育网红”。

随着影响力扩大,张雪峰创立了“峰学未来”等教育科技公司,业务从考研培训扩展到高考志愿填报、出版、直播电商等多个领域。

如今的张雪峰早已不是单纯的教育者,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商业帝国。

02 争议漩涡:成也言论,败也言论

张雪峰的账号被禁,其实早有征兆。他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因为张雪峰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受到了举报”。

虽然回应轻描淡写,但回顾其过往言论,这一处罚实属必然。

2023年,他在直播中被问及“孩子想报考新闻专业”时表示,新闻专业就业面窄、收入较低,甚至声称“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

这一“新闻无用论”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

随后,他的言论更加大胆。2023年12月,他公开表示“文科都是服务业”,并用一个“舔”字来概括服务业本质,这些言论再次将他推上热搜。

这些争议性言论虽然引来批评,但确实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03 精心布局:风险分散的商业智慧

尽管主账号被禁,但张雪峰的商业帝国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的关联账号如“张雪峰讲家庭教育”、“张雪峰讲升学规划”等仍在正常运营和直播带货。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体现了他对网红生命周期的预判和风险分散意识。

张雪峰的商业布局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去个人IP化特点。他的公司不仅涉足升学规划、研学,还成了直播电商大本营。2025年高考志愿咨询定价高达1.3万–1.9万元,却依然开卖即售罄。

有家长反映,通过张雪峰团队的直播,“3小时直播带货卷走2亿元”,2026年的名额甚至被提前抢购一空。

张雪峰曾坦言“不害怕一夜失去一切”,这份底气来源于他精心构建的商业布局。他的投资早已不限于教育领域,甚至参股硬科技基金,展现出向资本运作延伸的野心。

04 舆论撕裂:毁誉参半的复杂评价

张雪峰账号被禁事件引发了舆论的两极分化,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层焦虑。

支持者认为,张雪峰的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对于那些没有资源了解各大专业真实就业情况的普通家庭来说,张雪峰至少提供了实用参考。

在一些人看来,封禁行动可能是“既得利益集团对打破信息垄断者的反扑”。

批评者则指其加剧教育焦虑。

张雪峰的言论被认为过度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其“文科无用论”等观点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目的。

更有人质疑其高价服务是利用家长焦虑进行“收割”。

在这场争论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现有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是张雪峰现象存在的土壤。

即便他本人退出舞台,这一结构性矛盾仍将催生新的“张雪峰们”。

05 网红教育的悖论与反思

张雪峰现象背后,是网红教育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层冲突。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类网红的边界问题亟待探讨。

教育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领域,与网红经济的盈利性本质存在内在矛盾。

当教育内容成为流量生意,过度简化和极端化几乎成为必然。

张雪峰的市场成功,反衬出正规教育信息供给的不足。学校、教育部门提供的专业介绍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实、及时的职业路径分析。

理想状态下,这类信息服务应由相对中立的公共机构提供,而非依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

同时,我们需要平衡教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戳破了教育的某些理想化泡沫。但完全功利的导向同样危险,教育不仅是就业准备,更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今,张雪峰的关联账号仍在直播带货。他的团队表示问题“短期内就可以解决”,但互联网的记忆不会轻易消失。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张雪峰成功地将教育焦虑转化为商业价值,然而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重要的是认识到:教育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任何单一信息源都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教育规划,还应回归到孩子自身特点、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多渠道信息的综合评估中。

来源:策略喜舞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