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公知”这一称谓经历了从崇高到贬义的演变。它特指那些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知识外衣包装偏颇观点,企图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群体。当我们追溯这一脉络,仿佛看到一条精神的河流,从最初的浑浊支流到后来的汹涌暗潮,不断考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
键盘敲击之间,思想的战场早已硝烟弥漫。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公知”这一称谓经历了从崇高到贬义的演变。它特指那些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知识外衣包装偏颇观点,企图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群体。当我们追溯这一脉络,仿佛看到一条精神的河流,从最初的浑浊支流到后来的汹涌暗潮,不断考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免疫力。
公知鼻祖:胡适
一、鼻祖:胡适的“偏门”开创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复杂人物,其学术路径开创了一种危险的先例。他1917年未完成博士学业便回国任北大教授,直到十年后才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选择了一个美国导师难以指导的中国古代哲学课题,这种“择易而行”的学术策略,显露出其功利主义倾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胡适建立了一种话语模式:对中国人讲西方“新学”,对西方人讲中国“旧学”,利用信息不对称构建自己的权威地位。他声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死了,其典籍只能做史料,如建房之砖瓦石料使用”,并断言“中国哲学无范式,只能引进西方哲学范式”。
这种对自身文化的彻底否定,为后来的“公知”奠定了基本话语范式——一种以否定自我为代价的西方崇拜。
胡适一生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表面看似务实,实则回避了对中国社会根本出路的严肃思考。他所开启的这条“偏门”,让后来者看到了通过批判本土文化获取话语权的捷径。
更为重要的是,胡适对《红楼梦》的态度,他开创的考证派把红学引向了曹学的深渊,所形成的文化霸权至今没能被驱逐。
高晓松
二、第一代:高晓松的“文化口红”
进入新世纪,高晓松成为第一代“公知”的代表人物。他以《晓说》系列节目收获大量粉丝,却将平台影响力转化为传播偏见的工具。高晓松的言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娱乐化包装,使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接受其错误观点。
他声称“四大发明全是假的”,应被“麻将、针灸、炒菜、吹牛”取代。在音乐领域,他妄言“汉人没有音乐细胞”,完全无视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所展现的古代中国音乐辉煌成就。
高晓松聪明地利用了当时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环境,将道听途说的内容编织成“知识盛宴”呈现给公众。他的观点如同“文化口红”,涂抹在肤浅的文化认知上,却满足了一部分人对“高级知识”的想象。
更值得深思的是高晓松的结局:2020年,他在一场直播中遭遇网友集体抵制,最终直播被迫中断。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民众的觉醒与成熟——他们已不再盲从所谓“文化名人”的权威,而是具备了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马方
三、第二代:马方的“迷惑性包装”
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第二代“公知”的代表人物马方等人,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策略。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直接否定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选择性呈现和片面对比,美化西方制度与文化。
这类“公知”善于利用普通民众的知识盲区,通过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归因于体制。他们的言论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对于缺乏知识储备的受众而言,很容易被其看似严谨的论述所误导。
马方们深谙传播心理学,懂得如何激发受众的情绪共鸣。他们将西方社会理想化,同时放大中国的社会问题,构建一种非此即彼的虚假对立。这种话语策略,比前两代“公知”的直白否定更具危害性。
户晨风
四、第三代:户晨风的“无脑对立”
当下第三代“公知”代表户晨风,则呈现出去知识化的极端倾向。他公然宣称“月入五千不配跟我说话”,建立以“苹果安卓”为标志的粗鄙鄙视链,将物质消费直接等同于人的价值。
户晨风的言论已不再需要知识外衣的包装,而是赤裸裸地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他将学历分为“安卓学历”和“苹果学历”,将城市按是否有山姆会员店划分等级,甚至断言“某些地方的人就是懒,穷是活该”。这种毫无遮掩的歧视性言论,居然在网络上收获了一定市场。
户晨风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反映了经过多年“公知”话语浸润,部分民众的价值判断已趋于简单化、物质化。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2025年9月,户晨风最终遭遇全平台封禁,其负面影响力被彻底斩断。
五、文化自信与价值坚守
纵观这四代“公知”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条从学术包装到娱乐化表达,再到迷惑性诱导,最终演变为无脑对立的退化轨迹。他们的共同点是否定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夸大西方文明的普适性,从而在精神上完成对受众的“去根化”处理。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文明的开放态度基础上。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是文化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他们不会盲目崇拜西方,不会制造社会对立,而是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辨别真伪的思想武器。当我们能够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那些“公知”的谎言便会不攻自破。
户晨风们的结局已经证明,靠制造对立、传播偏见获取影响力的时代正在终结。中国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健康的免疫机制,能够识别并清除那些危害社会和谐的精神病毒。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对他者的理性看待,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建构。而这,正是我们抵制各种“公知”偏颇言论的最有力武器。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