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当时杜甫在四川草堂。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诗人暂时定居草堂,生活相对安宁。
中国古诗词,美了千年,醉了流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这是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当时杜甫在四川草堂。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诗人暂时定居草堂,生活相对安宁。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王维《鹿柴》
王维后期半官半隐,居住在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是他隐居辋川时所作,描绘的是辋川附近鹿柴山谷中的景色。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空山”强调山谷的空寂,“不见人”更显静谧,却又以“闻人语响”来衬托,用有声反衬无声,更突出了空山的幽静。
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上,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丝光亮,光影的变化,进一步渲染出寂静清幽的氛围,展现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幽静的山林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一生渴望入仕却不得志,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但又曾多次离家出游以求仕进。这首诗是他漫游吴越时,夜宿建德江畔时所作,抒发了旅途的愁思。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赏析:
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点明了诗人行船停靠在江中的小洲边。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在日暮时分,诗人的羁旅之愁油然而生,一个“新”字,说明这种愁绪不是一时的感触,而是长期积压在心头的。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诗人放眼望去,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以景衬情,通过描写空旷的原野、低低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和近人的明月,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愁绪,情与景高度融合,意境深远。
— —王之涣《登鹳雀楼》
此诗是王之涣早年游历四方时,登上鹳雀楼后所作。鹳雀楼在当时是著名的观景胜地,诗人登上此楼,极目远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象,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着流向大海,景象壮阔,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告诉人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拓展更广阔的视野,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其一》
唐朝时期,边境战争频繁,无数士兵离家赴边,难以还乡。王昌龄站在玉门关上,望着苍凉的月色,感慨于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士兵的艰辛,写下了这首诗。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联系在一起,暗示战争从秦汉延续到唐朝,从未停歇,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的历史氛围。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戍边士兵离家万里,难以归还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卫青、李广,诗人借古讽今,暗指如果当代有良将镇守,就不会让敌人入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当时边将无能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06唐朝时期,边境战争频繁,大量士兵戍守边疆,导致许多家庭分离。这首诗就是以一位戍边士兵的妻子为视角创作的。
译文: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
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赏析:
此诗以一个生活细节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位少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首句“打起黄莺儿”,突然而起,让人不禁疑惑为何要打走黄莺。接着第二句“莫教枝上啼”,说明是不让黄莺在枝上啼叫。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原来是黄莺的啼叫会惊破少妇的梦,使她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全诗四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离别之苦,语言清新自然,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一生多次遭贬,在其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经历中,与灵澈上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是他在送灵澈上人归山时所作。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创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之外,船行只需要一天时间便能返回。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来源:孔子百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