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联大,一小时“骂”遍全世界,古特雷斯忍不住说了一句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6:00 1

摘要:更让人不敢置信的是,面对这场毫不留情的"全球点名批评",台下192个国家代表竟然集体失声,最后还礼貌地鼓起了掌,直到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了一句话才打破这一场面。

9月23日,联合国大会成了特朗普的"个人表演舞台",这位前总统一个人滔滔不绝整整一小时

更让人不敢置信的是,面对这场毫不留情的"全球点名批评",台下192个国家代表竟然集体失声,最后还礼貌地鼓起了掌,直到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了一句话才打破这一场面。

古特雷斯说了什么?各国为何选择如此"配合"?

特朗普一开口就不按套路出牌。按照联合国大会的传统礼仪,各国领导人发言通常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但这位美国前总统硬是把讲台变成了自己的专场秀。

57分钟的演讲时长,整整是规定时间的三倍多,创下了近年来联合国大会单次发言的最长纪录。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当众抱怨起了会场设施。"这栋楼破旧得不像样,提词器坏了,电梯也故障,当初没让我来承建真是个错误。"

这话一出,全场一片寂静。要知道,美国目前拖欠联合国会费高达30亿美元,占到联合国常规预算的三分之一,而特朗普却在指责联合国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的演讲更是火力全开。特朗普把矛头对准了欧洲移民政策,声称西欧国家"因为移民而死亡",甚至直接怒吼"让那些支持移民的国家见鬼去"。

这种毫不掩饰的粗暴表达,在讲究外交辞令的联合国大会上显得格外刺眼。

中国、俄罗斯、印度也没能逃过他的"点名批评"。特朗普指责这些国家"疯狂购买俄罗斯能源",威胁要对中印加征巨额关税。

这种将经贸关系政治化的做法,直接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气候问题上,特朗普的表态更是让科学界哗然。他坚持认为煤炭是"干净又美丽的",并声称那些因高温死亡的人"只是买不起空调"。

这种将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简化为个人消费能力问题的论调,显然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最后,他还不忘为自己邀功,宣称美国经济已经进入"黄金时代",一切功劳都归于他的政策。

面对特朗普的连珠炮式攻击,现场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192个国家的代表团齐刷刷地保持沉默,连一句反驳都没有。这种集体缄默的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国际政治算计。

虽然特朗普已经不是现任总统,但美国的硬实力摆在那里。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军事强国,美国手中握着"关税大棒"和"制裁武器",任何国家都不愿轻易得罪。

巴西就是个典型例子,因为"领导人不配合",直接被加征了50%的关税。面对这种说一不二的霸权操作,很多中小国家选择了明哲保身。

另外有很多国家都很美国有利益关系,以欧洲为例,尽管被特朗普骂得最狠,但在能源、防务、经贸等关键领域,欧盟对美国仍然高度依赖。

德国的天然气供应、法国的军事合作、意大利的金融体系,都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朗普嘴上说得再凶,暂时还没有动到这些国家的"命门",所以欧洲选择了战略忍耐。

最后就是对大国出手的观望心态。中国、俄罗斯、印度这些有分量的国家尚未公开反击,其他中小国家自然也选择观望。这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群雄聚会,大家都在等着看谁先出手。

巴西总统卢拉的表现就很典型,虽然表达了对"极右翼政治势力"的不满,但措辞极其克制,强调的是合作和谈判。

这种"低调应对"策略,既表达了不满,又避免了正面冲突,可谓是外交智慧的体现。

说到底,这种沉默其实是战略性的。它既是对美国现实实力的权衡,也是对国际格局不确定性的理性回应。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很多国家明白,正面硬刚并不总是最聪明的选择。

然而,表面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内心的屈服。

就在特朗普演讲的前后几天,国际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悄然重塑着全球治理格局

最显眼的信号来自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在特朗普演讲的同时,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个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使得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达到了157个,在193个成员国中占据绝对多数。

这种投票方式,清楚地表明了国际社会的真实立场。

更深层的变化体现在多边合作的新趋势上。金砖国家扩员后,成员国GDP占全球比重已经上升至32%,为传统的西方主导体系提供了替代选择。

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活跃度也在显著提升,它们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补充作用。

欧盟方面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战略自主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减少对单一大国的过度依赖,推动多元化的国际合作。

法国已经宣布将在2025年减少对美军事合作依赖度15%,德国也在积极推动欧盟的战略自主政策。

这种"去美国化"的趋势,虽然进展缓慢,但方向明确。

联合国大会决议的通过率从2020年的78%下降至2024年的65%,反映出多边共识达成的难度在增加。

相比之下,G20峰会的成果落实率达到83%,明显高于联合国大会决议的72%,这说明小型多边机制在效率上的优势。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权重也在稳步上升,预计将从当前的35%上升至2030年的45%。

智库研究报告预测,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单边主义政策,其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将在未来十年内下降2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前趋势的合理推测。

就在各国选择集体沉默的时候,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特朗普演讲后的回应中,用了一句看似平淡却分量极重的话:"巴勒斯坦建国是权利,不是奖励。"

短短九个字,直击特朗普观点的要害。

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它代表了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的基本立场,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主流共识。目前,联合国142个成员国已经通过了重申"两国方案"重要性的"纽约宣言"。

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除了美国,其他四国都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说明,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少数派。

古特雷斯的这句话,既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重申,也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反击。

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根本性分歧:一边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一边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单边主义。

这种分歧不仅仅体现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而是渗透到了气候变化、贸易规则、人权保护等各个领域。

联合国目前正面临着80年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美国拖欠的30亿美元会费,足够为加沙每个难民提供10年的食物援助,但现实是巴勒斯坦人连帐篷都紧缺。

当特朗普抱怨联合国总部翻新浪费资金时,加沙民众正在废墟里翻找生活物资。这种对比让人深思。

然而,变化的种子已经播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主张坚持国际法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这些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不是谁声音大谁就有理,而是谁能提出更具凝聚力、更具包容性的方案,谁就能引领未来的方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试图逆转时代潮流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所淘汰。特朗普的这场"独角戏",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结语

这场看似荒诞的"独角戏",实则映射出国际秩序变迁的深层逻辑。霸权的声音越来越大,影响力却在悄然缩小。

当多数国家选择用沉默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依赖时,一个多元共治的新时代已经在路上。

面对这样的历史转折,你认为传统大国应该如何适应?新兴力量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来源:心灵古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