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 | 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问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5:59 1

摘要:体现科学家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1950年钱学森已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听闻新中国成立立即准备回国,遭美方扣押5年间坚持科研,最终通过外交途径回国。其回国后主持完成“两弹一星”工程,将毕生所学奉献祖国建设,彰显“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崇高精神。

开始答题吧!

1. 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内科研环境更熟悉

B、响应新中国建设号召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体现科学家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1950年钱学森已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听闻新中国成立立即准备回国,遭美方扣押5年间坚持科研,最终通过外交途径回国。其回国后主持完成“两弹一星”工程,将毕生所学奉献祖国建设,彰显“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崇高精神。

2.韦本辉在粉垄技术研发中最令人敬佩的是:

A、自筹资金坚持15年田间试验

B、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彰显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精神。韦本辉2002年起变卖房产筹措科研经费,在广西农科院试验田开展粉垄耕作研究,经历43次失败后于2012年突破"垂直深旋耕"核心技术,可使作物增产20-50%,现已推广至全国28个省份,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亿元。

3、曾孝濂在《中国植物志》编撰过程中最艰难的挑战是:

A、长期野外标本采集的艰险环境

B、解决植物分类学理论争议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展现植物学家的执着坚守。1959-2004年间,曾孝濂为完成《中国植物志》这项世界最大植物志书,60年跋涉中国所有省份,最高攀登至海拔6000米雪线,最远深入雅鲁藏布江峡谷,采集制作了50余万份标本。

4、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点是:

A、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B、首创三系配套法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代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1970年发现“野败”野生稻后,袁隆平团队创新提出“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理论,1973年育成首个强优势杂交稻,使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这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现已在全球40多国推广。

5、姬秋梅在高原绵羊育种中的核心突破是:

A、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B、发现藏绵羊低氧适应基因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展现高原农业的科学突破。姬秋梅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首次发现藏绵羊EPAS1基因突变使其血红蛋白浓度比平原绵羊低30%,却能维持相同携氧能力。不仅培育出"高原型"藏细毛羊(产毛量提高4倍),更为人类高原疾病研究提供新靶点。

6、朱坤院士团队在航天器对接技术上的突破关键在于:

A、研制更高精度陀螺仪

B、发明电磁阻尼缓冲机构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体现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中,朱坤团队发明的多自由度电磁阻尼缓冲机构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7、竺可桢坚持记录气象日记长达38年,主要体现:

A、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积累

B、个人有记日记的习惯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展示基础研究的积累规律。1936-1974年竺可桢持续记录物候观测数据,建立中国现代气象观测基准体系。其日记记载每天气象、物候等资料,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珍贵基线数据,体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定力

8、 张弥曼研究古鱼类采用的方法是:

A、主要依靠文献分析

B、逐层磨削化石标本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呈现传统技术的科学价值。张弥曼用连续磨片法研究泥盆纪杨氏鱼化石,每磨掉20微米绘制一幅剖面图,累计完成540多张手绘图,证明总鳍鱼类并非四足动物直接祖先,改写脊椎动物进化史认知。

9、 “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关键是:

A、个别科学家的突出贡献

B、全国26个部委协同攻关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凸显系统工程的组织优势。1960年代全国26个部委、900多家单位参与攻关,中科院负责理论设计,国防部五院负责导弹研制,二机部主导核武器开发,形成“大力协同”的举国体制,用最短时间突破尖端技术封锁。

10、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

A、完全自主原创研发

B、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展示后发国家的超越路径。2004年引进日德高铁技术后,中国组织50多名院士攻关,突破IGBT芯片等核心技术,构建完全自主的CTCS-3级列控系统,实现运行时速从250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式发展。

11、严志达院士在微分几何研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

A、解决了一般流形的嵌入问题

B、建立了李群积分公式理论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体现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严志达1947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创造了"严志达公式",这一关于紧李群上不变积分的显式表达式,成为现代微分几何的核心工具之一。该成果被陈省身评价为"将李群研究推进了一个时代",并应用于规范场论、粒子物理等多个领域。

12、曾庆存院士创建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B、系统发展自主气象数值预报技术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彰显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远见。1985年,曾庆存主持建立我国首个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突破欧美国家在气象预报模式上的技术垄断,其研发的"GRAPES"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使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15%,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至70公里(达国际领先水平)。

13、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期间最困难的是:

A、在戈壁滩忍受恶劣环境

B、缺乏基本计算工具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突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1960年代核武器研制时,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尺进行九次多项式方程运算,花费数月完成国外计算机几分钟的工作量,最终算出与苏联专家数据仅差2.3倍的爆轰参数。

14、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要启示是:

A、需要使用先进实验设备

B、重视传统医药智慧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展示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绞汁服"获得灵感,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法,使青蒿素提取率提高10倍,最终研制出抗疟特效药,拯救数百万人生命。

15、林巧稚接生5万多婴儿,最可贵的地方是:

A、创立了妇产科新理论

B、对贫困患者一视同仁

(点击上方选项查看答案)

点此查看解析

诠释大医精诚的至高境界。林巧稚自设”穷人门诊",经常为患者垫付医药费。接生时总说"产妇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保留着5万多份亲手填写的接生记录,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参考资料来源:《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进100位科技工作者》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