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师范那三年:关于伙食团的记忆(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5:54 1

摘要:进简阳师范的头一桩新鲜事,就是领了一叠花花绿绿的饭票——1角、2角、5角的小票,再加上几张1元的大票,凑齐35元,这便是师范生一个月的全部生活费。现在想来,那饭票就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印记,攥在手里都觉得踏实。

进简阳师范的头一桩新鲜事,就是领了一叠花花绿绿的饭票——1角、2角、5角的小票,再加上几张1元的大票,凑齐35元,这便是师范生一个月的全部生活费。现在想来,那饭票就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印记,攥在手里都觉得踏实。

我是地道的农家子弟,想起在镇上读中学时,班上几个有居民户口的同学,总爱炫耀家里有供应粮,白米饭管够。那时候心里只有羡慕的份,半点儿不掺恨,反倒暗暗铆着劲:“将来要是有机会,非得吃上公家管的粮食不可!”

后来才知道,这生活费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按每月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来考核,分五个等次:一等奖50元,二等奖40元,三等奖35元,四等奖30元,五等奖20元。那时候觉得考上师范就等于端了“铁饭碗”,将来工作稳了,学习上只要不补考就行,劲头自然松了些。印象里,我每月的考核大多是二等奖,40元的生活费,再加上家里偶尔补贴点,日子倒也过得去。

每天最热闹的时刻,要属下课铃响的瞬间——全班同学抄起碗筷就往伙食团冲,那阵仗,活像赶场抢货。学校伙食团大是大,可吃饭的人更多,队伍排得老长,绕着食堂能转半圈。我那时候个子小、力气也弱,挤不过别人,每次都被远远甩在队伍末尾。等好不容易排到跟前,荤菜早就被打光了,只剩下锅底一点油渣子。本就胃口不好,再总吃这些,时间一长,胃痛的毛病就犯了。父亲知道后,每个月都会多给我二三十块,让我周末去校外“开小灶”。说起这小灶,印象最清楚的就是校门口陶二哥的小卖部,每次去都点一份韭黄肉丝,5块钱一份——这钱差不多是我两天的生活费,可那一口鲜香,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解馋。

到了第二学期,班主任推荐我去学校广播站当播音员,住在广播室里。那广播室正巧在伙食团前方台子的最里面的角落里,这个台子就是学校办文娱活动的舞台,这下我可就有了“特权”——每天能提前五分钟下课,不用请假,直接去伙食团打饭。等我端着饭菜回广播室,刚好下课铃响,按下按钮放起欢快的音乐,楼下传来同学们奔向伙食团的脚步声,我则坐在椅子上慢慢吃,这份自在,后来成了我跟同学吹牛的本钱。

不过,伙食团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四班那个“大胃王”同学。他的饭量差不多是我们的三倍,用的碗比家里盛菜的盆还大,每次打饭都要把碗装得满满当当,再大口大口往嘴里扒,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有个周末,几个同学吃饭时,聊起了“大胃王”的故事,不知怎么回事,我就跟另外三个同学较上了劲,几个人都已经吃了四两饭,还非要比谁更能吃,说好“吃得最少的人,把所有人的饭钱都包了”。为了不掏钱,几个人都卯着劲往下咽,那架势,简直是冒着被“撑死”的风险。结果可想而知,四个人谁也没分出胜负,打了个平手,最后还是各自付了饭钱。吃完后,我们四个人都撑得动不了,在桌子上坐了足足一个小时,才勉强能挪步。我因为离广播室近,慢慢挪回寝室后,斜靠在床沿上,半天缓不过劲,连晚上那顿饭都省了。

这件蠢事,多年后仍是我们同学聚会时的笑资,构成了师范生活里有趣的鲜活片段,(另见简阳师范那三年(二):求学趣事),像老照片里最生动的一帧,总带着青春独有的暖意。

来源:天府雄州金色狂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