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30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卫星互联网板块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领域”。技术设备商、卫星运营商等全产业链成果密集亮相,从星载核心器件到地面应用终端,从标准体系构建到多场景解决方案,一幅“空天地一体”的通信图景正加速成型。
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30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卫星互联网板块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领域”。技术设备商、卫星运营商等全产业链成果密集亮相,从星载核心器件到地面应用终端,从标准体系构建到多场景解决方案,一幅“空天地一体”的通信图景正加速成型。
卫星互联网全链条发力的态势,在PT展上形成直观呈现。
技术突破:
星地融合进入“标准+硬件”双轮驱动期
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星地融合底座不断实现突破。设备商是关键技术力量, “星地协同”成为厂商竞相展示的核心竞争力,标准化与硬件突破形成共振效应。中国信科展示了“5G体制兼容,6G系统融合”的技术路径,据现场工程师介绍,中信科移动积极推进星地融合通信的体制与标准建设,在与电信运营商的密切合作中,共同探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方案,在6G标准制定中携手推进星地融合发展。标准话语权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其展出的星载相控阵天线,通过轻量化设计使单星载荷重量降低40%,配合地面信关站形成全链路解决方案。
华为以“空天地一体智联”为核心方向,重点展示6G NTN技术原型与卫星-地面网络协同方案。其展出的星载通信载荷原型通过轻量化设计,将单模块重量压缩至传统产品的60%,可适配低轨卫星星座批量部署需求。中兴通讯重点展示5G-A/6G星地融合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TDD+FDD双模卫星载荷,支持100Mbps级空口速率,可适配民航ATG通信、低空飞行器联网等多场景需求。
卫星通信领域硬件创新的另一亮点来自极端环境适配技术。
卫星通信领域硬件创新的另一亮点来自极端环境适配技术。中国铁塔展出的新型应急抗灾超级基站,创新性采用“架构光缆+卫星链路”双传输系统,内置的北斗短报文终端可在地面网络全中断场景下持续通信。现场模拟演示显示,即便遭遇8级地震烈度的震动测试,该基站仍能通过卫星链路传输高清视频信号,为应急救援争取关键时间。
因为卫星通信的广阔发展前景,一些产业链“新面孔”相继进入市场。首次参加PT展的苏州科美携“从地面到太空”的最新存储解决方案亮相。苏州科美刚完成开机在轨1000小时无故障验证的航天版BGA SSD,印证了国产存储器件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场景落地:
从“专业领域”向“民生市场”加速渗透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骨架”,场景落地则为卫星互联网注入“血肉”。本届PT展最显著的变化,是卫星应用从传统航天、应急等专业领域,向低空经济、边境防控等民生与安全领域快速延伸。
中信卫星聚焦卫星通信的实用化落地,展出便携式应急卫星基站。
中国卫通展台的“边境自动巡检系统”堪称场景创新的典范。这套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通过融合卫星遥感与实时通信能力,实现了抵近侦察、红外跟踪、警示喊话等全流程自动化。现场工作人员通过终端演示:当无人机发现边境异常情况后,数据经低轨卫星星座传输至指挥中心仅需0.8秒,同步触发地面应急车辆响应,整个链路时延较传统地面网络降低60%。这种“卫星+无人机+地面终端”的协同模式,已在新疆、西藏等边境地区开展试点,预计明年实现规模化部署。
中信卫星聚焦卫星通信的实用化落地,展出便携式应急卫星基站,该设备重量仅15公斤,支持“3分钟快速部署”,在地面网络中断场景下可通过高轨卫星提供语音、短信及高清视频传输服务。
三大运营商重点展示了卫星通信领域的网络融合与场景创新。中国电信重点展示支持NB-IoT高轨卫星IMS语音通话的核心网方案,该方案由其联合中国移动、中国星网等单位研发,已通过3GPP标准立项,实现窄带物联网终端与卫星网络的语音通信突破。
三大运营商重点展示了卫星通信领域的网络融合与场景创新。
中国移动聚焦“卫星+算力”融合创新,展示星载边缘计算原型机,通过将部分算力部署至低轨卫星,实现工业数据的近场处理与快速响应,时延较地面算力中心降低60%,可满足智能制造、能源勘探等低时延需求。终端侧,联合终端厂商发布内置卫星通信模块的智能水表,支持偏远地区用水数据自动采集与卫星回传,解决传统水表人工抄表难题,已在内蒙古牧区试点部署超2万台。
中国联通重点布局低空经济与应急通信领域,展出5G 700MHz一体化应急基站,该设备融合卫星回传功能,在“三断”场景下可实现5-11公里范围覆盖,现场实测支持200人同时接入语音通信。生态合作方面,与中信科移动等企业联合展示星地融合网络切片技术,可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分配卫星带宽资源,例如为低空物流分配高可靠切片,为文旅直播分配大带宽切片。
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同样是展示重点。三大运营商都展出了相关网络和场景应用。中信卫星展出低空飞行器卫星联网方案,中信科移动展出的低空文旅解决方案,通过600米空域卫星覆盖网络,为观光直升机提供实时导航与客舱娱乐通信服务。
千亿美元市场爆发
产业链积极布局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工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规模应用,培育超千万用户群体,这一政策信号在展会上被多次提及。而市场数据更显诱人:据行业报告预测,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千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将超20%,低轨星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
面对这片蓝海,产业链上下游正形成协同效应。上游,华为、中兴等企业加大卫星芯片研发,使终端设备成本较2023年下降30%;中游,中国卫通加速低轨星座部署,计划未来三年发射百余颗通信卫星;下游,物流企业已开始测试“卫星+物联网”的集装箱跟踪方案,远洋船舶的卫星宽带普及率预计年内突破50%。全链条发力的态势,在PT展上形成直观呈现:设备商的星载设备、卫星运营商的运营服务、中国铁塔的地面终端,共同勾勒出从“卫星制造”到“应用落地”的完整生态。
本届PT展展现的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证明中国已在低轨星座、星地融合等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尤其在应用落地速度上展现出优势。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现场多位专家坦言,星间激光通信的国产化率仍不足30%,卫星发射成本较SpaceX等国际同行仍有差距,这些“卡脖子”环节亟待突破。
指导:辛文
来源: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