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司徒家族在北美的传奇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3:12 1

摘要:他们在加拿大成立之前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如今财富传承超过6代,掌门人成为最富有的加拿大人之一,家族开枝散叶遍布北美和世界。国难当头时,他们为加拿大中国美国流血牺牲,付出生命,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

早期司徒家族合影,中间是森记姆

司徒家族在北美的传奇

他们在加拿大成立之前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如今财富传承超过6代,掌门人成为最富有的加拿大人之一,家族开枝散叶遍布北美和世界。国难当头时,他们为加拿大中国美国流血牺牲,付出生命,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

《振振公族:近代北美司徒氏家族的传奇故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刘静女士。

该书版一年来,逐渐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2025年9月10日,在温哥华列治文图书馆,刘静向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体会。刘静的讲述,激发了读者的浓厚的兴趣,有读者评价:套用一句流行语,你要说中国,就不能只说中国。刘静老师的这部《振振公族》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让读者在海外移民史中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更有读者建议,里面的故事非常感人,应该改编成影视作品。

刘静女士在列治文图书馆

《振振公族》本书以加拿大历史上著名华人移民司徒家族为线索,并串连起与司徒家族有联姻关系的李氏、刘氏、雷氏等美洲西北地区的先驱家族和华商群体在加拿大的发展历史,讲述了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到一九六七年一百多年间以广东开平为出发点,北美洲为落脚点的司徒氏四代家族成员的经历。,他们的家族历史、命运变迁也深刻影响了近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

司徒家族的成员与近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如梁诚、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梅兰芳、晏阳初等有过不少交集,与主流叙事中不常见的历史人物如李淡如、崔通约、欧阳庚、周自齐、李石曾、谢德怡、江亢虎等也多有来往。他们更与西方政要直接对话,广泛游说,抗议不公,争取对华援助。

从 1865 年起,司徒森进入加拿大白手起家,开枝散叶,到1945 年抗战胜利80年光阴中成长起来的四代人,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纽带。司徒家族从移民第一代起就看重公益,如今家族第五代、第六代登场,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咒语。

刘静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曾在北京、纽约和加拿大的BC省不同类型图书馆任职,参与和领导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发表了大量中英文学术著作。其研究领域包括海外中国学、加拿大传教士、华侨等。

《在他乡北美访谈》频道少峰日前来到刘静家中,对本书作者刘静进行访谈。

作为北美的顶级世家,司徒家族和其姻亲家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作为少数族裔,司徒家族为何能成为加拿大最令人尊重的世家之一?以及汉学在加拿大的现状。(李少峰/文)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刘静女士

以下为访谈内容。

李少峰:请介绍您的个人背景,是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关注华人移民史,并最终走向司徒家族的研究与写作?

刘静:我是北京人,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中心工作。90年代中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后,赴北美大陆另一端、东岸的纽约工作。那里有当年全球最大的公立图书馆系统,我的岗位在曼哈顿中城舘的参考咨询部。咨询台前经常排起长龙,问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必须两个小时就换一班。我们从后面的办公室工位上往前台时,会互相击掌,大喊一声 “show time!” 纽约的三年感觉学识飞快增长。

但是,我非常怀念西海岸,希望安家在温哥华。 我喜欢近在咫尺的列治文图书馆,不顾身怀六甲就申请工作, 而且我非常自豪地说孕育新一代,也是我喜欢列治文图书馆的原因之一。我几天后就开始on call的工作,并很快接上地气融入社区。以加拿大为我第二故乡。

两年后,UBC在全球招聘,我感到UBC亚洲图书馆更需要我,所以在21世纪之初,我变成了学术或者研究图书馆员。研究与写作对北美大学图书馆同人来说稀松平常,之前我也有不少出版物,同仁们也都在做。早期主要发表英文专业文章,或者书内的章节,后来关注了留学生、传教士、汉学家和华侨移民史。

关注移民史是因为UBC资源丰富,前辈们奠定了基础。我工作中经常耳濡目染,例如魏克柏 (Edgar Wickerberg)黎全恩(David Chunyen Lai)教授生前多有联系,还有目前执教维多利亚大学的陈忠平教授,和东部的学者们。社区里有非常深入和严肃的史家沈迦、张启礽老师,李安老师,王立老师。但我的本职工作是帮助他们寻找史料, 提供信息源。

几年前,我们申请到梅隆基金会的经费支持,想把线装古籍整理出来嘉惠学林,这是一个很难争取到的国际合作项目。一天我们在远程视频会议当中,领导忽然找我,要求尽快了解和宣讲司徒家族藏书。因为司徒当代家人向领导提出了两个问题。我就是这样开始寻找答案。

李少峰:为什么书名叫《振振公族》?为什么会决定用司徒家族来讲述华人移民的故事?

刘静:《振振公族》是借用了《诗经·周南·麟之趾》的句子“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以寓“美公族之盛”。祝贺人家多子多孙,且子孙品德高尚。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朱时予想到的。用麒麟即中国的独角兽,象征着仁慈、勇敢、美德和才华,预示未来的卓越成就.这里的公族,指司徒及其联姻的几个家族。在古代指贵族,贵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承担公益事业。虽然身在海外,但是传统一脉相承。司徒英石(旄)先生的诗句: “飘飘天地沙鸥似,俯仰人间未肯私。”

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到本地很多大家族、和更有名望的家族后人,我甚至开玩笑说另外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温哥华的名人之后” 。从近代、现代到当代,实在很多,足够出版一个系列。 至于为何单挑司徒家族,是因为它是“公族“与我们后来的华人都有关系,当然也是因缘际会。

雷家三代人,左1为雷振瀛

司徒英石的外孙雷振瀛向舘领导提出了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家捐的书呢?谁在使用它们?” 雷先生带领一众家人访问看书,听我的答案,也把我请到家里和London Drug的总部董事会办公室看过家里的私藏。不久中加关系急转直下、疫情汹涌而至,排华暴力事件成倍增长,与中国脱钩的论调也大行其道,直接影响工作和心情。我在家工作,重温已经眼的零散史料,感到这个家族百年来的经历与我如此接近。我们今天的困难,他们都经历过。还有这个分布和覆盖全球的家族网络的形成和经历颠覆了我前半生太多的认知!

司徒旄和他的印章

李少峰:UBC亚洲图书馆的馆藏中发现了“司徒旄印”这是否是研究的起点?

刘静:我看到过很多书都有司徒旄印,司徒先生特别喜欢印章。我曾误以为这些书属于在国内来的技术移民,但这还不算起点。我的确有过很多闪念,认知的提升要感谢校友前辈——谭秉荣(Bing Thom)。谭家也是移民先驱,但其父被迫回港发展。 谭秉荣精通中西文化,倡导和谐之美的“温哥华主义”。

他作为本校的杰出校友演讲时强调我舘的藏书,说他在竞标国际设计方案前,首先要做的是城市历史的研究。例如玉溪和大连的城市改造设计,他要追溯各种史料, 包括地下水流的情况。 他使用本馆的书就有司徒家的藏书票和印章。这种移民先侨捐赠,由相对新的移民、当代设计师学习、包含进当代的设计理念,开创“温哥华主义”的做法,就是祖先文化的传承,也提醒我自己岗位的重要。亚洲馆一个甲子的历史不算长,但是它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和可以激发再创造力,令我对华侨先贤充满敬佩。总之,我是在自身工作中逐渐觉悟和对华侨史产生兴趣的。

李少峰:司徒家族被称为“加拿大最令人尊重的世家之一” ,参与了教育、商业、政治乃至中国的革命运动。他们是如何在北美白手起家,富过六代,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的?你如何评价他们在北美和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刘静:第一代背井离乡,靠缝制船帆和帐篷生存,看准了维多利亚唐人街的有利位置,开设裁缝店,逐渐富裕、开枝散叶。第二代六位子女,无论男女都读书识字、修身齐家,集体投身公益,尤其是华人子女的教育。第三代几十位更是治国平天下,前赴后继为中国抗日,在加拿大为少数族裔争取人权。发展到今天六代遍布全球的精英。他们联手本地和美国甚至全球的华人援助祖国,争取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海外华人的赢得了尊严。到了现在继续秉持家训,与世界同步发展,怎不更加繁盛!

他们不是唯一的,就本地而言,有叶生家族等,西雅图有联姻的阮洽和刘干家,但是至今日,5、6代之后仍旧生机盎然、团结一致、蓬勃发展的并不多见,况且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家族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友好的合作关系,他们所到之处都发挥了凝聚力。就中国的历史地位,司徒氏更不那么有名气,不能与曾国藩或者梁启超家比,但是与无锡的钱氏家族类似,低调但每一代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我觉得是因为每一代都秉持修、齐、治、平和天下为公的理念。他们构建了一个跨国的华人网络,对中加、中美关系乃至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联合美加学者推动种族关系研究,提升华人在北美的社会地位。支持中国,从君主立宪到共和,再到抗日救国,和新中国始终站在民族利益一边。司徒家族是近代中西交流史上的一个缩影。他们不仅在北美华人社会中建立了尊贵地位,更在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革命、抗战救国等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故事体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实际贡献,是中加、中美关系史、华侨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李少峰: 书中提到了司徒家族与许多近代中国重要人物的交集,例如李鸿章、孙中山、康有为、李大钊、梅兰芳等 。能否分享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这种“跨国网络”影响力的故事?

李鸿章

刘静:这些交集非常吸引我,曾让我耳目一新。1896年,马关条约之后,海外华人和西方民众对李鸿章如此敬重,华人自费花重金也要为李鸿章提供体面的欢迎布置。李鸿章的颧骨下面还有日本人留下的子弹,他在加拿大一路考察铁路,提出大量技术问题。他的学养和风度折服了西方的百姓。我们如今的高铁快捷方便、四通八达,这曾经就是他的愿景,是“要用铁路连接起中国偏远的乡村”。而且他宁愿西海岸的华商集资回国筑路,担心聘用西人的负作用。李鸿章称为此行最有价值的报告出自司徒家的女婿李梦九。有学者认为本来1896年要上涨的人头税,正是因为李鸿章的到访和抗议,被推迟到了1900年。陈宜禧也是与李鸿章在温哥华会晤和被鼓励后开始为新宁铁路集资的。

梅兰芳一行的访问,抵达北美的前两站是司徒旄和西雅图的亲家联手参与安排,投入巨大。

他们都是广东人,粤剧才是戏剧传统,也一定知道京剧入美的难处和争议,但是他们有格局和见识,细心周到,梅兰芳团队此行的前两站,享受了极高的礼遇。

但说到影响力和跨国网络,李石曾当之无愧的领袖和导师。司徒旄尊称李为自己的老师,可见他的朋友圈并不局限于北美和中国,而是全球化的。李石曾是以开创巴黎豆腐工厂,创办勤工俭学、中法大学等而闻名。

一百年前,先贤们就已经铺设了跨国网络,广泛推行教育和文化往来。他们的网络也应该比我们已经了解的更为紧密和有影响力。 李石曾他们不仅鼓励和帮助成千上万的国人留学欧美,其中也间接培养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他在日内瓦、纽约还在南美都建立了 中国国际图书馆(The Sino-International Library),输出20万册藏书,围绕着文化遗产在国外举办活动。他既是留学法国的郑毓秀的老师,也是远在加拿大司徒旄的老师,可能间接安排了司徒家公子与郑毓秀侄女的婚姻。

百年前,他们就已经把世界当作一个村子。这种朋友圈和格局是百年前一般华人没有的,他们却在构建家族网络的同时把中国商业和政治、文化共同向全世界推进。

李少峰: 在搜集史料和采访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或意外的发现?有没有某个瞬间让你觉得“这个故事一定要写进书里”?

刘静:起初困难重重,家族前辈行事低调,低调做人是家族发展策略之一。

然后是时间有限。我虽然享受了学术假,但是返回岗位时加班处理公务,有限的时间放在编辑文字上,因此留下了错误。例如, 210页结尾处,写司徒旄与周自奇的交集,1908年,写成1978年,低级错误。

再有就是广东人姓名的对应等等。明明是亲兄弟,他们名字一样都叫Charlie,而姓氏不同。司徒氏二女婿刘子逵的英文名字是Charlie Bo,我很长时间不敢确认。

还有一些档案和照片的复制非常昂贵,尤其是美国东海岸的老牌机构。

意外发现实在太多了,凡是颠覆我以前认知的,都觉得要写进去,实际上是影响了书的结构。例如对李鸿章的北美之行着墨颇多。

对民国女杰郑毓秀以及其家族史的揭示也是如此。

“一定要写进去的”有西雅图的亲家阮洽和刘氏家族,曾经拥有西海岸包括阿拉斯加的金银铜矿,刘氏二战期间倾其所有支持抗日,包括生命。

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刘氏第三代的刘毓麟,飞虎学霸上面。后来在同行们的帮助下,才得知他的姓氏没用刘而是Kay。哈佛纪念教堂的工作人员 (Jeffrey Scott Blackwell),听我讲完了校友烈士的故事,冒雪到教堂内部的大理石墙拍下了照片,墻上有商学院烈士荣誉榜,刘毓麟的名字:Lawrence Lew Kay.对比档案照片,我才敢确认没错。

而他的事迹和生前的理想和爱情是靠他妻子在费城美术学院的档案梳理出的。这个美国最悠久的美术学院的档案馆富丽堂皇收费昂贵,但是负责人说这一对灵魂伴侣的故事太感人了,希望通过我的书让更多人知道。

加入飞虎队的刘毓麟

李少峰:司徒家族六代人的传奇横跨中加两国,请分享一个最打动你的家族人物故事?

刘静:我首先关注的是家族第二代司徒旄。这些年遇到困难,都把他当作我的一个精神伙伴和前辈榜样的。他在加拿大的至暗年代不卑不亢、幽默风趣、乐于助人、优雅地游走于不同族裔之间,以自身的学养赢得尊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非常打动我。

司徒旄

令人惊艳的还有家族的女性。每一代都在家里享受到爱与尊重,因此淡定自洽、荣辱不惊,坚守一生。例如第一代的森记姆,随同女婿携外孙女跨越北美大陆旅游观光,组织中华会馆的女部劝捐团。

第二代--长女司徒春颜,1920年11月18日晚,在维多利亚的码头,俄国皇后号1176名乘客与政要们一同对她和她的丈夫李梦九表示敬意,赠送银质纪念品,感谢她对维多利亚社区的贡献,希望她记住故乡。那是一战后经济萧条、华人处境艰难的岁月。BC省作为排亚的急先锋,却让这样一位华人女性享有这种殊荣。 而她的妹妹,司徒氏二女儿司徒明玉是保皇女会的英文书记,但是31岁守寡,经营裁缝店,抚养10个子女成材。

她的长子是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汉学与东亚学家,参与战时文件翻译和对日战犯的审判。而李梦九和司徒春颜的女儿,第三代李月华,是维多利亚城里的名媛,豆蔻年华里开敞篷车弹钢琴,从小就到处旅游。后随丈夫作爲外交官常驻欧洲,但是为了中国基层乡村建设,她的小家庭安置在河北定县的农村。后来抗日期间在江西,丈夫中弹瘫痪,儿子也在艰苦的环境中落下残疾,却是自学成才的翻译家。而李月华晚年要照顾两位瘫痪在床的亲人。一家人衣着朴素,依然乐观坚毅,看他们的照片,有一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扑面而来的贵气,非常动人。

李少峰: 在你的研究中,司徒家族不仅仅是“成功的移民故事”,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你认为他们的哪些行动或理念最值得今天的华人借鉴?

刘静:如何定义成功?恐怕大家有不同的标准。我觉得他们值得我个人借鉴的是清晰的身份定位,以自己的家族和族裔为荣,他们以学识和修养服人,不会因为苦难深重的故土和某些同胞的行为就妄自菲薄。

司徒旄经常穿行于北美大陆,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他便把中国的国旗别在胸前。他更是自豪的加拿大人,路见不平就奔赴国会山庄,游说和抗议。这主人翁精神、乐观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促使加拿大向着公平包容的社会发展,确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他们家族和族亲内部团结和互助,在本族裔社区里起凝聚作用,应对主流势力友好从容,然后才是据理力争。在司徒旄的女儿美先和雷玉堂买下温西靠近UBC的房子时,温哥华掀起巨浪,说华人入侵高尚社区了,地产都要跌了,等等。这样一对新婚华人夫妇,大学毕业事业有成,就是因为种族而面临抗议和羞辱,但是司徒美先和雷玉堂没有退缩,而他们自信从容地生活,后来又反馈社会。

司徒家人一直以华裔和加拿大人为荣,贯彻学贯中西。后代尽量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眼光远大,全球化地联络亲友和商业伙伴,亲人更是欧洲、澳洲、北美、南美都有布局。司徒旄夫妇在抗议黄白分校的时候编写中文课本自费印刷,也要把教育坚持下去。他们全家都在温哥华国际俱乐部宣传中国文化、邀请中国的有识之士到温哥华甚至加拿大巡回演讲,主办中国文化活动。他还在皇家天文学会讲中国的天文学传统、印章、中草药等。中国足球曾经在世界上处于上游,温哥华记者报道时,请教到他,他说是起源明代后来传到苏格兰的,还很俏皮地说要相信司徒百科。

李少峰:在种族歧视和《排华法案》的背景下,司徒家族是如何坚持下去,并继续推动社区发展?

刘静:司徒旄非常有策略地在中间沟通,与中国的领事关系密切,并且带领侨社积极地融入主流。他与华人知识分子联手美国社会学的学者参与种族关系调查,主导影响民意和学界。通过太平洋关系学会上书国际文化和商业界。司徒旄的子女和家族其他成员都付诸行动,展示华人的优良传统和为社会做贡献。第三代司徒炳唐二战后发展出新策略,走出华社、团结少数族裔共同挑战种族歧视。

李少峰:你的研究显示,司徒家族积极参与了争取华人平等的斗争,例如反对“人头税”和“排华法案” 。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间接重塑了加拿大社会和中国历史的?

刘静:司徒家族通过其在北美的长期奋斗和在中国的深度参与,间接重塑了加拿大社会的种族结构与政策,也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加拿大争取华人平权的斗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司徒旄不仅在政治上发声,还通过教育、文化和商业手段提升华人地位。

担任加拿大太平洋轮船公司东亚客务经理40年,推动中加“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联合美加学者开展种族关系研究,推动华人进入主流社会。

在华人子女因排华法案无法上学的情况下,司徒家族自编教材、聘请教师,维护华人文化教育。

这些努力不仅为华人争取了基本权利,也促使加拿大社会逐步反思并废除歧视性政策。200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为“人头税”道歉并赔偿受害者。这场历时百年的抗争终于迎来正义。

家族的第三代成员也积极参与抗战,如司徒旄之子司徒炳唐与民国空军中尉郑汉英结婚,并在加拿大为中国空军争取援助。不能上战场的老少妇孺捐钱宣传。

重塑中加文化交流与教育体系

司徒家族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活跃,还在文化教育方面留下深远影响:

- 捐赠大量中文藏书给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推动汉学研究

- 司徒旄曾在UBC等地举办讲座,介绍中华文明,促进中加文化理解

- 家族成员创办华侨学校、尚志学校,支持侨童和留学生教育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华人在加拿大的文化地位,也为中加关系的民间外交奠定了基础。

通过跨国联姻与家族网络推动全球华人团结

司徒家族与刘氏、郑氏、雷氏等家族联姻,构建了一个横跨中美加的家族网络。这种跨国联结不仅巩固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政治合作

总结:如何“间接重塑”历史

家族的影响并非通过直接掌权或制定政策,或是盘剥同胞,而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政治抗争和跨国协作,逐步改变了加拿大对华人的态度,也在中国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发挥了桥梁作用。他们的故事是海外华人如何以柔性力量推动制度变革和文化认同的典范。

李少峰: 他们不仅仅谋生,还在教育、政治、商业等领域发挥作用。你觉得司徒家族对加拿大本地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刘静:司徒家族对加拿大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以家族为单位,长期、系统地推动华人平权、文化传播、教育建设和跨国交流。他们不仅改善了华人在加拿大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为加拿大社会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国际化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少峰: 家族成员和其他华人家族(李氏、郑氏、霍氏等)通过联姻和合作,形成了跨国网络。你怎么看待这种移民家族网络在中加关系中的作用?

刘静:他们的存在证明了民间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华人家族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中保持根脉、拓展影响。

李少峰:从司徒家族的故事,你觉得华人移民如何“改写了历史”或者塑造了当今的加拿大?

刘静: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从司徒家族的故事来看,华人移民“改写历史”并塑造了当今加拿大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种族平等与社会包容

改写历史的方式:从被边缘化的群体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二、塑造多元文化的加拿大认同

不仅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还积极参与加拿大社会事务。他们创办学校、捐赠图书、参与大学讲座,使中华文化成为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加拿大的社会面貌,也让“华人”不再只是“移民”,而是“文化建设者”。

塑造当代加拿大的方式:让中华文化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跨国网络,促进中加关系发展

这种网络在经济、教育、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成为中加关系中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改写历史的方式:用家族网络填补官方外交的空白,推动民间交流与合作。

四、以家族为单位推动社区建设与社会参与

司徒家族的成员在加拿大担任教育、文化顾问、社区领袖等角色,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他们不仅为华人争取权益,也为整个社区提供服务,体现了“移民不是负担,而是资源”的理念。

塑造当代加拿大的方式:通过社区参与和公共服务,重塑移民的社会形象。

五、保存历史记忆,重塑华人身份

虽然司徒外孙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让UBC自上而下行动起来,只是一个例子。

当代家族人帮助加拿大社会记住华人的历史贡献。这种历史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启发。

改写历史的方式:让华人的故事成为加拿大国家叙事的一部分。

司徒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华人移民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是通过抗争、建设、参与和传承,主动地改写了历史,并塑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多元和开放的加拿大。他们的经历是全球移民如何成为国家建设者的典范。

李少峰: 除了司徒家族,书中还串联了许多其他华人先驱家族,如李氏、刘氏、雷氏等 。他们共同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刘静:这些家族集体吸取了中西文化的优势,他们清楚推动社会的进步首先是做人的尊严与厚重,具备现代人格才能去推动社会的理性。他们的主要贡献:

· 打破种族隔阂:通过教育、文化、艺术等方式,提升华人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

· 丰富在住地或者本地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体系。

· 推动中加关系:通过民间交流、文化传播和经济合作,成为中加关系的民间推动者。

·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华人移民奋斗史的一部分,更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重要篇章。

李少峰:你在《中加文化交流重镇》提到,UBC的汉学发展历经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简要介绍一下UBC是如何从最初对中国文化“视而不见”,到最终成为“中国学研究重镇”的?

刘静:UBC汉学或者中国学也是本地华侨和不同族裔的知识精英和社区领袖贡献所赐。他们不仅出钱出力,关键是一批有识之士如司徒旄、江亢虎、顾子仁、胡适等人贡献所学,率先普及和讲解中华文化。

种族关系调查的课题展现出中产阶级知识份子和本土出生的二代华裔的风采,给美、加两国的学界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被称为“北美种族关系知识的创造者”,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研究成果的“隐形作者”,以及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掮客”。

一些国际组织和在加拿大的会议推进,例如太平洋国际学会等。

1936年夏天温哥华迎来建市50周年,以司徒英石为首的中国文化艺术展筹委会沟通和组织得力,再次请回江亢虎解说展品,还邀请来自国内的一班学者、艺术家、表演者和手工匠人们。大洋两岸的华人联手共同举办了一场宣扬汉文化的盛事,让主流社会意识到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已经植入根系,必将发展壮大。

战争结束前的1944年,诺尔曼•麦肯锡(Norman MacKenzie)被选为UBC第三任校长。他是国际法专家,曾作为“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员研究过“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东北局势。他深知战争结束以后亚太地区的变化将给加拿大带来深远影响,UBC必须看到这种变化并有所准备 。在麦肯锡校长的领导下,UBC开始自上而下地真正关注和接近中国。在他的任期内(1944-1962,校董任期:1962-1966,离开学校后他成为国会议员),汉学在高起点和可持续的原则下得以正式设立。虽然冷战的到来为东西方的交流蒙上了阴影,UBC却以其对历史潮流的准确判断消解了意识形态分歧。麦校长聘用的首批汉学家,包括何炳棣、王伊同、偕约翰、瞿同祖、霍兰德等一流的学者,他们不仅在本校而且在汉学界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李少峰:许多杰出的汉学家,如何炳棣、王伊同、蒲立本、叶嘉莹等 。他们是如何共同推动UBC汉学研究走向世界领先地位的?

刘静:我是通过读何秉棣和王先生的书间接了解他们两位最早的汉学家的贡献。但是对蒲立本教授记忆深刻,他退休后还坚持从自己的收入固定出资赞助图书馆,并且每周到校为博士生义务辅导。他的笑容非常真诚,一点没有大牌学者的架子。

我与叶先生的情宜很深,午饭休息经常听她讲故事。她在敝馆的顶楼有一间专用的阅览室,她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在我们都下班之后。她每年夏天回温哥华,不断开班授课,后来还有从纽约过来的母女拜师,他们都一起来图书馆。听说当年的小姑娘毛毛后来进了哈佛。我想起一件往事,就是请先生写推荐信申请梅隆基金会的经费,我连续每天下班就跑到先生家。她非常认真和专业,既极力推荐,又实事求是,力求精准没有夸大其词,反复斟酌修改。可以宽慰的是,我们的古籍项目成功结项,中华书局出版了书目之后, 我们携书去南开拜访了先生。前些年馆装修,已经不再给教授们楼上的房间了。而我现在的办公室就是她原来所在的地方。去年,这位女先生驾鹤西去,学校爲她降半旗致哀。时过境迁,但是我感觉叶先生从没有离开。

李少峰:作为亚洲图书馆的中文部主任,你能否介绍一下UBC在保存中国古籍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刘静: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保存中国古籍方面做出了许多卓越的努力,

一、UBC亚洲图书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中文部就致力于收集、保存和研究中国古籍文献,有很多特藏和6万多册线装书。

二、为了保护珍贵古籍并提升可访问性,开展了系统的编目和数字化项目:

- 聘请了姚伯岳老师指导,武亚民老师进行版本鉴定和元数据整理。与广东省图书馆进行古籍扫描合作,。

- 提供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

- 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与保存处理,确保文献长期可用,得益于复旦大学的帮助。

三、学术研究与教学支持

- 支持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音乐、美术史课程,提供原始文献供师生研读。

- 与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系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

- 举办展览与讲座,向公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四、与社区和国际机构的合作

UBC中文部积极与本地华人社区、国际学术机构合作:

- 接收华人家族捐赠的古籍与文献,如司徒家族的藏书。

- 与CEAL(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合作,推动中文古籍目录标准化。

- 参与全球汉学资源共享项目,提升UBC在国际汉学界的影响力。

五、成果与影响

- UBC亚洲图书馆已成为北美最重要的中文古籍研究中心之一。

- 馆藏被广泛引用于中加文化交流、移民研究、历史教学等领域。

- 中文部主任及团队在推动古籍保护、数字化和学术传播方面获得高度评价。

刘静为司徒家后人讲解。

李少峰: 请你介绍一下“蒲阪藏书” 这批古籍的来源和重要性,以及华人社区在购买这批藏书中的作用 ?

刘静:UBC亚洲图书馆的珍稀中文古籍收藏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叫做蒲坂藏书(Puban Collection),它的背后有着一段跨越战争与海洋的历史。

UBC藏书

这批藏书最初属于中国南方著名藏书家徐绍棨(1879–1948),他是广东省图书馆馆长、文献学教授,拥有“南州书楼”这一大型私人图书馆。抗战期间,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献,部分藏书被转移至澳门,由姚家接手保存。

姚钧石先生(Yao Junshi)不仅保存了原有藏书,还继续扩充,形成了今天的蒲坂藏书。这批藏书后来辗转来到加拿大,最终由UBC亚洲图书馆收藏,成为北美最重要的中文古籍资源之一 。

李少峰: UBC在汉学研究和中国古籍保存方面有重要成果,司徒家族也为此做出过贡献。能否分享一个关于UBC与华人家族之间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司徒家族几代人至今都在鼎立支持。其他的还有梁觉玄医生为中医在北美的立法和全球的传播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子Peter Leung, 是本校医学院极具学术地位的教授。Peter捐赠了其父的中医藏书和笔记等。

李少峰:作为UBC亚洲图书馆的中文部主任,你亲历了许多关于古籍保护与研究的工作。在你看来,这些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华人意味着什么?

刘静:对今天的华人而言,古籍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理解“我们是谁”的钥匙。 我们从哪里来. 不仅是为了保存文献,更是为了让这些资源“可见”“可读”“可用”。我舘所藏古籍的确被全球的当代学者使用,有来自英国的资深媒体人,有北美高校的师生,国内的学者等,仍然在嘉慧学林。在接触古籍时,会产生一种“回家”的感觉。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尤为珍贵的。古籍不仅讲述过去的故事,也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的方向。

李少峰: 通过研究和书写司徒家族以及UBC汉学史,你希望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华人,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未来你是否还有新的研究计划?

刘静:在研究和书写司徒家族以及UBC汉学史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种敬意与责任感。司徒家族不仅是北美华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中国与加拿大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故事体现了移民的坚韧、文化的传承,以及知识的力量。

我希望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华人,能从这些研究中看到前辈们的主体性:

华人在北美的历史不是边缘的,而是深刻而有力的。司徒家族的贡献证明了华人不仅是建设者,更是思想者和文化推动者。

文化身份是可以被理解、重建和自豪地继承的。通过了解UBC汉学的发展历程,年轻人可以看到前辈如何在学术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

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现在的镜子。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文化挑战、身份认同问题,其实在历史中早已有迹可循。

未来研究计划,我正在考虑几个方向:

继续深入挖掘UBC早期汉学家的学术网络与跨文化交流,包括与中国学界的互动。正在进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为未来留下更完整的文化档案。

推动古籍数字化与公众参与项目,让更多社区成员,尤其是年轻人,能通过互动方式接触传统文献。

华人华侨文献史料的汇集,希望能帮助到国内的学人。

李少峰:你个人在古籍保护、资源共享和海外汉学研究方面有哪些体会?

刘静:这些工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些珍贵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古籍保护不仅是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种文化责任。每一次修复、每一次编目,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我的同胞同事们都有这种责任感,但是如何广汎交流赢得支持和认可是有相当大的挑战。

资源共享:让知识跨越边界

在资源共享方面,我们不仅在北美而且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互通机制。通过开放获取平台和跨馆服务,我们让更多研究者,尤其是海外学者,能够接触到中文资源。

海外汉学研究:连接传统与当代

UBC拥有悠久的汉学研究传统,我在支持学者研究的过程中,见证了汉学从传统文献学向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转型。如今的中国学不仅关注古代文献,也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思想。我认为,海外汉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外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馆员,我的角色是搭建平台、提供资源、促进交流,让研究者能够在多元语境中展开深入探索。

总之,我赶上了大国崛起的好时代,也赶上因为惧怕中国而对华人多重歧视时代,但是经过对前辈学者和华人家族的史料梳理,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变得厚重了。所以我以我的工作和职业为荣。

司徒旄和雷锦添带领温哥华的同胞为中加两国筹款抗敌

来源:在他乡北美访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