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见过一块砖,看一眼就觉得跟古人说话一样?有的人看了说这就是王羲之的手法,还能看到《兰亭序》的影子。这块东西是在内蒙古发现的,砖上还写满字,不像一般的碑,也和纸不一样。用砖能把墨保存这么久,真是稀奇。
你有没有见过一块砖,看一眼就觉得跟古人说话一样?有的人看了说这就是王羲之的手法,还能看到《兰亭序》的影子。这块东西是在内蒙古发现的,砖上还写满字,不像一般的碑,也和纸不一样。用砖能把墨保存这么久,真是稀奇。
墨色一点没变,像刚写的一样。砖上写的“室”字、“悲”字,拿来跟王羲之的“室”和“悲”比,就跟镜子里的字似的,谁看谁知道里面有点门道。唐朝的时候纸容易烂,石头又太硬,能有这么个砖上手写墨迹,保存那么完整,真难得。
白休徵是那墓志里的写主,家里都是会读书的人,活到77岁才去的,这块砖正是他儿子白如玉刻意弄的。说起来就是“砖上所有字儿都是直接写,没刻,墨迹保存好,能看清每一笔,每一划”。
以往看的碑都是一摸一样,刻工罩着味。“砖跟纸差不多,吸墨吸水都行,但砖能扛得住时间,纸就不行。”这是专家说的,砖上的字能活上千年。
“庆”字、“芳”字,“长横,全是王羲之和颜真卿那种混合的感觉”,真是说不清,但懂行的都点头。你要是喜欢书法,这俩字就能看半天。横画像筋骨连着,墨色浓淡都在。
“碑和帖都各有一套,砖是两者结合,墨迹活着,看得见精神头也有了保存的砖硬度。”不是说纸刻的就不行,是砖更扛得住,一笔一划都好看。
这不是一般的丧葬碑,砖上还有好几首铭诗,分开写,每首都不一样。很少见,唐朝有这做法的不多,专家说研究唐朝丧葬文化就得看这些东西。你说能从书法看到风气和文化,这砖就是证据。
整块砖就是老东西,没损坏,一看就知道保存得有多好。研究的人说,这砖能让大家对唐朝书法真知道点实在的东西,比什么刻的石碑、易烂的纸帛,都有用。
白休徵家里三代都算有学问,“铭文字里写的是家风,德行啥的,77岁死的,孩子为父母留下铭诗,直接写在砖上。”
砖上的“其”字,和兰亭序的“其”字又是一样的风格,一比就想再看几眼。其实王羲之的风格大家多少都知道,但砖上能见到真墨迹,还是很难得。专家说这形式算唐代创新,让人看到更多丧葬文化的细节,也能看出当年人的心思。
古人用砖写字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用手机敲字,但都想让记忆留下来。砖上的字谁都能懂,没啥装饰,就是本本心心写的。你仔细看的时候,能体会到那种“人活一世,最后留点啥”的想法。没啥玄乎的,就是“砖上的墨色还那么新,像昨天才写的,信息量够大的。”
砖上的“朝”字带钩,也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但细节又有点变化。懂书法的看要研究的细节,普通人看也能感受那种力度。
砖体好,能保存。纸一百年就完了,这砖都过去一千年了。你说东西好,得看它能不能活得久,所以砖胜过碑刻和纸。
“这块墓砖不是国宝是什么?” 有人这么说,保存得好,墨色新,字迹全,历史和艺术都齐了。只要东西是真的,谁都能看出不一样。
关键还有,这砖是夫妻合葬的,连铭文字都写得清楚,“全称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并序”,不是随便写的。家世生平、德行全是字里行间看的出来。
这砖正像是“唐朝给后世留的书法纪念”,能摸到盛唐的余温,大家都说难得。砖保存得住千年,人也能在这砖上找到和古人一样的温度。
有人看过后说,原来书法传承不是学了就能用,必须有“砖墨保存时间和温度,才能看到真正书者的手法”。纸上的是一回事,砖上的又是一回事。
没人能想到,砖能把字保存得那么好,碑刻早就磨没了,纸也烂了,砖却还在那里。“纸和石头都难保存,砖是两者结合,才有这么牛的效果”。
你哪天有机会去看这些实物砖,一定现场看一下,那种感觉不像照片能表达的,有温度、能交流。就像老朋友聊家常一样,“砖是最真的记录,没有雕饰,也不会骗你”。这种东西,就是中国书法传承在时间里留下来的见证。
来源:鱼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