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暑假,“假日经济”对消费市场的拉动印证了上述判断,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4%,彰显中国消费的活力与韧性。
“假期是一张最好的消费券”。这是经济学家对“如何促消费”的回答。
刚刚过去的暑假,“假日经济”对消费市场的拉动印证了上述判断,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4%,彰显中国消费的活力与韧性。
但增长之中,也有分化。麦肯锡在《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者》中指出:“消费者不再等待‘美好旧时光’的回归,而是已经主动向前。”
“主动向前”的不止是消费者,还有为吸引年轻人、促进消费而各处奇招的城市。从声浪不断的音乐节、体育赛事,再到地方的文旅大战.....
争夺“假期经济高地”背后,城市更需思考的是,如何避免“短红”,将流量转化为持久的消费力和经济活力?
用一场“苏超”踢出“现象级消费盛况”的南京,或许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参考样本。
球场内,声浪阵阵的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单场上座已超6万;球场外,从商场、街区到社区和家庭,从线上周边再到线下实体,“苏超”流量已转化成南京一张亮眼的消费名片。
南京商务局数据显示,8月15日至17日,在“苏超”南京主场对战盐城比赛中,南京全市87个观赛点卖出40.44亿元商品;9月6日“苏超”南京队主场迎战徐州队,一场比赛更是拉动十亿级消费额。
李明是一位徐州队球迷,是因“苏超”来南京的“旅游大军”之一。谈及来南京旅游的感受,他直言:“南京太宠粉了”。“宁徐大战”的那个周末,李明不仅拿着球票免费进了好几个景点,还用线上专门发放的“徐宁跨城消费券”定下了划算的酒店。“这一趟没白来”。
不止是球迷拉动的文旅热,南京为“苏超”特别设立的“第二现场”也成为拉动消费的有力杠杆。从小区附近的商场,到核心商圈的市集、步行街,包含苏超元素的“苏品好货”和互动体验层出不穷,家住玄武湖附近的宋先生就带着家人多次打卡了苏超“第二现场”:“人都很多,氛围感也很好”。
把一场“草根球赛”做成长红持续的“消费现象”,把巨大流量精准转化为推动城市消费业态持续繁荣的动力,这在过往的城市中并不常见。
这无疑让人更加好奇,南京究竟做对了什么?
人是消费行为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消费的第一性原理。
在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是靠“盲人摸象”,而是精准出击。从这一点来说,城市“促消费”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需因地制宜的开放题。
在这道“开放题”上,南京以“苏超”成功撬动消费活力背后,是不把赛事消费孤立看待,而是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协同作战的消费生态体系。
首先是以体育“开球”,吸引流量与聚焦。
南京赛区赞助商——一支“超级消费战队”,以“苏超”为初始引爆点,线上玩梗、线下整活,激活流量效应,前置制造出强大的消费“势能”。
“蚂蚁保”直接拉来代言人刘亦菲,重金组建二十多辆广告车队,喊出“真南哥、不怕比”的标语,甚至还管上了南京每场对手的保险。
还有的“球员”用硬实力说话。比如,很多球迷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赛场高清画面,来自一家扎根南京30多年的“隐形冠军”南京洛普公司。
从赛事画面直播大屏、球场上的计分屏幕再到广告赞助商信息等,总计面积330平方米的60组LED显示屏,都来自洛普。
其次,则是用文旅美食融合“传控”,通过创造更多特色的消费场景,深化消费者体验,化“流量”为“留量”。
这一过程中,将苏超融入南京这座著名的“美食之城”,无疑是放大消费的一步妙棋。
作为南京走出来的新中式烘焙糕点泸溪河,首次试水体育赛事合作就瞄准了苏超南京赛区,不仅在产品上推出了创新的“糕能酥超”十三太保应援计划,还以“刮刮卡兑球票”的创新性活动吸引近40万消费者参与。
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直言苏超南京赛区和泸溪河的联动可谓是“双重快乐”:“既能吃糕点、又能赢门票”。而通过“苏超效应”,泸溪河既成功破圈,又刷新了自身的品牌认知。
身为南京赛事供应商的老乡鸡也通过“苏超”搭上了发展快车。不仅借势玩梗,在球场打出“吃了老乡鸡,都是一家人”的口号,还在球场周边发起了“蒜鸟”等苏超自制周边,备受年轻人追捧。
不仅如此,老乡鸡还巧妙地将苏超线下当作了新品测试地。
有网友就被南京奥体门口老乡鸡的展位的“小青提羽衣甘蓝”种草,发现门店没有购买链接后,随后在社交媒体上求助,老乡鸡官方下场回复称“新品测试”,又引发了全网的“求上新”。
最后,则是以丰富的零售业态“破门”,实现精准转化。
从大型商超到特色小店,从本地产品到全球好物,南京多元丰富的零售生态确保了消费者“买得舒心”,完整的零售网络最终助力消费行为实现“关键破门”。
消费固然需要短期上头的“种草”,但随着消费迈入理性时代,长期的消费韧性则需要建立完成“种草-体验”的闭环。
在苏超南京赛区的“超级消费战队”里,就涌现出一批提供多元和完整需求的“破门者”。
从果干坚果到饮品甜汤,始终致力于“新鲜好味道”的食好货坚持把“源头好货”带给消费者,现场他们支起摊位,为球迷准备了新鲜补给。
从南京起步、门店辐射江苏的苏果超市不仅把“补给站”搬进了赛场,在场外多家门店还设置了“球迷能量补给站”,实现了“看苏超,逛苏果,品润家”的沉浸式体验。
不难看出,在这一“超级战队”式的消费生态体系下,南京通过精准协同,将观赛的“一次性事件”转化为涵盖全链条消费流程,刚需体验和情绪价值两手抓,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和消费价值的层层释放。
另一方面,从经济模式层面来看,不同于足球比赛11个人踢,6万球迷看,促消费不是政府、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事。
正如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所指出的那样:“促消费政策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期战略。”
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寻求的不是短刺激,而是旨在将消费活水引入城市经济脉络,输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在这基础上,南京的促消费正是通过深度嵌入城市经济肌理,依托繁荣的民营经济,发动广大市场主体参与,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在“苏超”所带动的消费浪潮里,南京繁荣的民营经济土壤、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才是消费真正的承接者和价值创造者。他们嗅觉灵敏、反应迅速,能快速抓住赛事机遇,推出特色产品、优惠活动和个性化服务:
比如开业17年的烤串老店“宝记烧烤”,为了守护球迷们的夜生活,不仅在19家分店挂上球队旗,架起巨幕直播屏,还祭出了营销狠招:进球就请客——南京队每进一球,全场球迷免费喝精酿啤酒。
无独有偶,通过设置展区,打造绿茵场前T台秀的华瑞时尚,也在用三十余载的潮流积淀,点燃现场球迷的热情,为南京赛区的热血时刻更添一抹靓丽色彩!
赛场内外,从苏超南京赛区的赞助商到每一个个体,都在挥洒热忱为这座城市打 call。在这股热潮中,市民不是置身事外的 “观众”,而是深度投身城市消费提振的“参与者”与“口碑传播者”。
消费带来的收入增长,惠及广大市场主体,进而转化为员工收入、企业再投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消费增加-企业受益-经济活跃-消费再增加”的正向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在消费领域打入的这记 “关键球”,无疑是释放内需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实践。
来源:财经无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