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联合国大会,巴西、法国、哥伦比亚三国总统接连把矛头对准特朗普,美国总统在会上被直言不讳的指责,让他的“美国优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在大会上宣布放弃世贸组织的新特殊与差别待遇。
2025年的联合国大会,巴西、法国、哥伦比亚三国总统接连把矛头对准特朗普,美国总统在会上被直言不讳的指责,让他的“美国优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在大会上宣布放弃世贸组织的新特殊与差别待遇。
巴西总统卢拉第一个打破平静。他毫不掩饰地批评了“某些国家”以自由为名,实施单边制裁,话音刚落,代表席上便响起了掌声。他没有绕弯子,直指美国对巴西铁矿石加征的高额关税,这一措施让巴西失去了超过42亿美元的出口额。卢拉通过这一举动,不仅是在批评美国的贸易政策,还巧妙地将“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带上了联合国的讲台。
接着,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提出了严厉批评。虽然他没有点名特朗普,但他的言辞依然尖锐。他强调联合国的重要性,并批评“个别国家”破坏国际合作的根基。更令人关注的是,他公开支持欧洲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被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解读为对美国的“正面回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欧洲多次感受到不安,而马克龙此举无疑是在宣示,欧洲不愿继续充当美国的附庸,而是要在全球事务中追求更多的独立性。
最具冲击力的,还是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发言。作为美国曾经在拉美的重要盟友,佩特罗公开控诉美国在加勒比的禁毒军事行动,批评美方缺乏足够证据来证明其针对毒贩的行动是合乎法律的。他甚至呼吁国际社会对特朗普展开调查。哥伦比亚的立场转变,标志着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逐渐下滑,这一变化无疑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敲响了警钟。
在这场外交大戏中,特朗普的演讲显得尤为孤独。当他登上讲台时,开始了长达57分钟的“竞选集会式”发言,充斥着诸如“全球经济因美国而增长”的言论。然而,这些话语很快被CNN等媒体揭穿为不实之词。在特朗普演讲结束时,只有美方及少数盟友的掌声响起,其他与会代表则大多低头沉默。这个鲜明的对比,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那种单方面主导全球事务的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感。
就在这一场外交对抗持续发酵时,中国总理在讲话中宣布,放弃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这看似低调的表态,实际上却传递出中国的强烈信号。特殊与差别待遇本来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而设立的政策,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确实享受过这种待遇。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024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放弃新的特殊待遇,意味着中国已不再依赖这种制度。而且,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现有的谈判权利,比如《农业协定》下的政策灵活度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达成的优惠安排。
中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无特殊待遇政策,比如对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甚至在疫苗知识产权豁免等领域放弃了更多的待遇。中国用行动证明,自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而且能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积极作用,赢得了更多国家的认可。
从巴西、法国、哥伦比亚到中国的发声,这一连串看似局部的外交举动,实际上反映了全球秩序的变化。美国依靠硬实力的时代正在褪色,而中国则通过实事求是的行动,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其他国家也纷纷站出来,表示不愿再盲目追随美国,寻求更多的自主权。
美国的单边主义、强硬制裁和政治强压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不平等贸易规则的积怨已久。中国主动放弃特殊待遇,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了“责任大国”的姿态,它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并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这场联合国大会,背后传递的信息远超过了单一的外交争端。它展现的是世界秩序的悄然重构,尤其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微妙变化。美国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硬实力,但软实力的逐步流失让它在全球事务中愈加孤立。而中国则用不断增长的影响力和国际担当,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最终,历史将证明,采取对抗和筑起壁垒的国家,最终会陷入孤立,而愿意合作、承担责任的国家,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稳步前行。联合国大会上的这一幕,可能正是未来全球秩序的一种预示:合作与责任,才是世界大国的未来方向。
来源:岑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