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深秋的莫斯科红场,地面砖石被来往游客踩得发亮,列宁墓外的脚手架还没完全拆除,抢险加固工程刚进行到一半。
2025年深秋的莫斯科红场,地面砖石被来往游客踩得发亮,列宁墓外的脚手架还没完全拆除,抢险加固工程刚进行到一半。
白发老人攥着泛黄的旧照片在墓前驻足,年轻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没人能说清这具遗体为何要保存百年。
每年要花掉百万美元做防腐,如今只剩部分原装躯体,苏联解体都三十多年了,俄罗斯为啥偏不将他下葬?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高尔克村去世,生前他多次跟身边人说,反对搞个人崇拜,希望身后事从简。
他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公开表态,希望大家尊重列宁意愿,别搞纪念碑或隆重追悼会。
可这话刚传出去,苏联党内就吵成了一团,托洛茨基带着不少人反对保存遗体,说这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斯大林却觉得不能下葬,刚成立的苏维埃政权需要精神支撑,保留遗体能让民众感受到领袖“还在身边”。
那会儿苏联连成熟的防腐技术都没有,冬天莫斯科气温低,只能先把遗体放在低温房间里暂存,勉强延缓腐烂。
生物化学家鲍里斯・兹巴尔斯基急得睡不着觉,带着团队没日没夜研发,终于搞出临时防腐液,才让遗体没在春天发霉。
直到1929年,用花岗岩建成的列宁墓正式落成,这才把遗体移进去,原本的“临时办法”慢慢变成了长期制度。
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年,二战的炮火就打破了平静,1941年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高层决定紧急转移遗体。
负责转移的人员回忆,当时用闷罐装甲列车运输,没来得及装制冷设备,夏天车厢里温度高,遗体开始慢慢腐烂。
等1945年战局稳定,遗体运回莫斯科时,腿部和左臂已经烂得没法修,只能找人做了假肢换上。
1961年工作人员检查时又发现,遗体躯干腐烂得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火化躯干,只留下头部继续保存。
从那以后,水晶棺里的列宁就只剩头部是原装的,可即便这样,保存制度还是没被取消,一直延续到现在。
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关于遗体去留的争议不仅没停,反而因为新的问题变得更复杂,首先就是民意的分裂。
列瓦达中心在2024年4月做了次民调,调查范围覆盖俄罗斯12个联邦主体,结果显示67%的人认为列宁“在国家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问到要不要继续在红场保存遗体,支持率就降到了45%,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态度差得特别多。
55岁以上的老人里,74%都觉得该保留,他们说看到列宁墓,就能想起苏联时期的生活,这是重要的回忆载体。
18-24岁的年轻人里,支持率虽然有54%,但很多人只是觉得“这是历史符号,拆了可惜”,没太多情感联结。
还有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说,每年花百万美元防腐,还不如用来改善民生,没必要在遗体上浪费钱。
除了民意,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明显,莫斯科教区的萨瓦大主教在布道时就说,遗体久存不符合教义。
他还提到,东正教传统里,逝者应该入土为安,长期保存遗体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希望政府能考虑移葬。
东正教委员会主席维亚切斯拉夫・克柳耶夫神父也公开表示,列宁墓“与东正教教义格格不入”,支持相关纪录片传播观点。
可世俗社会里,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说法,有人在网上发起“保护列宁墓”的签名活动,没几天就收集到几万签名。
更现实的问题是,列宁墓本身也出了状况,2025年俄罗斯文化部发布的报告显示,陵墓部分砖墙已经处于“紧急状态”。
工作人员检查时发现,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墙面出现裂缝,局部防水层完全失效,再不修可能有坍塌风险。
政府没办法,只能签了1960万卢布(约20万美元,按2025年汇率计算)的修复合同,找了莫斯科当地建筑公司负责。
根据合同约定,修复工程预计要到2027年6月才能完工,今年以来,列宁墓已经因为维护闭馆两次,每次闭馆两个月。
加上偶尔为红场庆典临时关闭,今年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少了很多,一边修建筑一边护遗体,双重投入让争议更大。
不少民众在政府官网留言质疑,这样的投入到底值不值,还有人建议先暂停防腐,把钱用在民生项目上。
面对这么多争议,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态度一直很关键,尤其是近年公开表态里,能明显看出他的“双面性”。
近年来,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列宁的联邦制设计,比如在克里姆林宫和历史学家座谈时,称这是“影响深远的历史错误”。
他具体提到,当年列宁推动的宪法里,赋予了加盟共和国“退出权”,这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制度隐患。
在谈到俄乌领土问题时,他也说过,列宁时期的疆域划分不够合理,给现在的地区争端留下了麻烦。
可要是有人问起要不要移葬列宁遗体,他的态度马上变得坚决,2025年4月接受采访时明确说,列宁应该在红场安息。
他当时还补充了一句,“过去的已经是历史,我们不能随便否定历史,否则就是对过去的背叛”,这话被很多媒体重点报道。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藏着普京对历史记忆的考量,他一直很在意“历史连续性”这个问题。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赫鲁晓夫时期的教训,说当年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直接引发了意识形态混乱。
在他看来,要是现在把列宁遗体移走,很可能会重蹈覆辙,让民众对历史产生困惑,甚至动摇国家认同。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对国家统一的现实诉求,普京执政这么多年,“维护国家统一”一直是他的核心目标。
俄罗斯宪法里明确写着,俄罗斯是苏联的合法继承者,保留列宁遗体,也是对这个身份的一种确认。
尤其是现在俄罗斯面临复杂的地缘环境,外部有西方制裁,内部也有少数分裂势力,需要靠历史符号凝聚共识。
他心里很清楚,列宁虽然是苏联的领袖,但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和“国家发展”“民族记忆”绑在了一起。
要是贸然移葬,很可能会激化国内矛盾,甚至给分裂势力可乘之机,这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这些年,列宁遗体和陵墓的意义,已经慢慢超出了政治范畴,有了更多元的价值,最明显的就是文化遗产身份。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列宁墓和红场建筑群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给出的理由是“见证了20世纪重要的历史变革”。
从那以后,俄罗斯官方就开始有意强化它的文化属性,比如在介绍材料里,更多提“历史建筑价值”,少提意识形态。
现在去列宁墓参观,能看到工作人员介绍时,会讲陵墓的建筑风格、建造工艺,而不是单纯讲列宁的政治贡献。
对不同群体来说,这个地方的意义也不一样,对俄共成员来说,这还是无可替代的信仰图腾。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每次参加红场活动,都会去列宁墓前献花,还多次在党代会上说,移葬列宁是“对历史的背叛”。
对历史学界尤其是医学史研究者来说,列宁遗体的防腐历程是珍贵的“活档案”,记录了20世纪生物防腐技术的发展。
有医学专家就说,从最初的临时防腐液,到后来的恒温控制、定期浸泡药水,每一步都能看到技术的进步。
对旅游业来说,列宁墓更是红场的“流量担当”,虽然这几年因为维护闭馆次数多,但每年还是有上百万游客专门来参观。
莫斯科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来红场的游客里,有38%都会特意去列宁墓附近停留,哪怕没开放也会拍照。
可即便有这么多价值,未来的走向还是要看官方规划,目前俄罗斯政府没发布过任何关于遗体移葬或陵墓改造的方案。
毕竟现在还有45%的民众支持保留,贸然变动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只能先按现有制度继续维护。
而且陵墓修复工程要到2027年才结束,这期间更多精力会放在建筑安全上,遗体去留的争议可能会暂时搁置。
回头看列宁遗体保存的这一百年,其实我们讨论的不只是一具遗体的去留,更是一个国家对历史遗产的态度。
俄罗斯不肯把列宁下葬,从来不是因为执着于那具只剩部分原装的躯体,而是在守护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接点。
普京的决策看起来矛盾,其实是很现实的选择,批判列宁的部分政策,是为了理顺当下的国家发展逻辑。
保留列宁的遗体,是为了守住历史的根脉,避免因为否定过去而引发认同混乱,这是大国处理历史问题的成熟考量。
红场的水晶棺里,装的不只是遗体,还有20世纪俄罗斯的一段重要历史,有辉煌也有争议,有成就也有教训。
现在的俄罗斯,既不回避这段历史里的问题,也不否定这段历史的存在,这种态度比“要不要下葬”本身更有意义。
至少现在,红场的列宁墓还会继续站在那里,见证着莫斯科的日出日落,也见证着俄罗斯对历史的坚守与思考。
来源:壹知眠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