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台 “公司福利” 电脑的回收风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3:49 1

摘要:另一个陌生号码的好友申请接踵而至。通过后对方直接发来一张图片:一台13代联想笔记本 全新未拆封,配文道:“老板,收电脑吗?公司发的福利,全新未拆封,配置看图。”

午后的手机刚弹出一条维修预约消息,另一个陌生号码的好友申请接踵而至。通过后对方直接发来一张图片:一台13代联想笔记本 全新未拆封,配文道:“老板,收电脑吗?公司发的福利,全新未拆封,配置看图。”

我放大图片核对型号,酷睿 i5 处理器、16G 内存、512G 固态硬盘,这配置的新机在官网标价近5200。正想问是不是个人闲置,对方又发来一段语音:“不是一台,总共十五台,都这配置,没开封。” 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 —— 批量的全新未拆封机器,要是价格合适,妥妥是年底的 “硬通货”。

细聊之下,这 “福利机” 的底细渐渐浮出水面。客户先是发来购买凭证截图,PDD 的订单页面赫然显示单价 4500 元,下单时间就在上周。在我反复确认下,他终于坦白:“公司发的福利,就是贴个公司 logo ,其他都是全新的没动过的。” 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手指立刻划到法律资讯界面 —— 全新未拆封的机器虽不存在使用损耗,但以 “公司福利” 名义转卖,会不会涉及虚假宣传?

翻遍《广告法》相关条款,又咨询了熟络的律师朋友才放下心:只要能提供完整的个人购买凭证,明确机器来源与全新属性,就不算违法。悬着的心刚落地,定价问题又摆上桌面。我立刻联系长期合作的回收商老王,报了型号、成色和数量,他那边沉默片刻回过来:“全新未拆封是加分项,但贴了非官方 logo,而且没官方联保,受众太窄,顶多给 2200 一台,多了卖不动。”

按行业惯例,我得留 100 块的中间差价,于是跟客户报了 2100。消息发出没两秒,对方的语音就弹了过来,语气满是难以置信:“不行不行!4500 买的全新机,这直接亏一半还多,怎么可能卖!” 紧接着又是几张图片,他把原封膜上的生产日期拍得清清楚楚:“你看,今年刚生产的,跟店里卖的新机没区别,就贴了个 logo 而已啊!”

我只好耐着性子打字解释。全新未拆封不代表能按原价折算,二手回收的核心是 “流通价值” 而非 “购入成本”。我截了官网同配置新机的报价,又找了二手平台同款无贴标全新机的成交价:“你看,淘宝3600,但二手市场全新未拆封的普遍卖3000左右,还带官方保修。你这机器贴了非官方 logo,又没有联保,价格自然上不去。”

客户沉默了近二十分钟,突然发来消息:“要是我把 logo 撕了呢?能加到 3000 不?” 我无奈地回复:“全新的买回来3600 回收怎么能到3000呢。” 又过了十分钟,他发来一句 “那算了,亏太多了”,头像就再也没亮起过。看着聊天记录里那些崭新的机器图片,我只好把报价单存进文件夹 —— 这单眼看要成的生意,终究还是黄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回收行业太常见了。上个月有个客户转卖全新未拆封的游戏本,官网价八千五,他在直播间花七千二抢的,张口就要六千回收。可同款二手全新机在市场上才卖五千五,最后磨了半小时,还是没谈拢。消费者总觉得 “全新未拆封” 就该保值,却忽略了电子产品的折价规律 —— 哪怕是刚买的新机,只要离开官方渠道,价格就得打七折,更别说带了 “定制 logo” 这种减分项。

傍晚整理报价记录时,老王发来消息:“那批贴标新机有人问了,2200 能出,要的话明天可以上门提货。” 我回了句 “没谈成”,顺手点开 PDD 的促销页面,果然那款电脑还挂着 4500 的价格,只是销量栏的数字没怎么变。或许再过些日子,这批机器的原封膜会被拆开,logo 也可能被撕掉,但那时的回收价,只会比现在更低。

二手回收这行,从来都是在 “全新成色” 与 “流通价值” 之间找平衡。客户觉得全新未拆封就该近原价,我却要考虑市场接受度与利润空间,说到底还是对 “价值” 的理解差了位。只是不知道那十五台裹着原封膜的电脑,最终会在谁的手里拆开第一下,又或者,在某个仓库里带着那个多余的 logo,慢慢等待下一个问价的人。

来源:小白修电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