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泰利福中国掌门人陈曦:以聚焦驱动增长,寻找组织进化的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4:16 1

摘要:中国市场正面临外部挑战,包括带量采购与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收紧,泰利福已有超过50%产品被卷入“以价换量”的洪流;内部层面,泰利福正推进公司拆分计划,拟将其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以此推动两家公司各自实现全面增长。

大约五年前,全球医疗器械老牌企业泰利福(Teleflex)在中国启动实施增长战略,并大力搭建中国业务团队,逐渐完善临床服务能力。

如今,泰利福中国已经进入增长战略的关键时刻。

中国市场正面临外部挑战,包括带量采购与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收紧,泰利福已有超过50%产品被卷入“以价换量”的洪流;内部层面,泰利福正推进公司拆分计划,拟将其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以此推动两家公司各自实现全面增长。

内外变奏之下,转型更显紧迫。今年5月,陈曦博士(Dr. Stefan Chen)接任泰利福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职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直白而尖锐的考题:如何在全球战略聚焦与本土市场格局重塑的双重高压下,找到增长与价值的突破口?

对于陈曦博士而言,答案已逐渐清晰:泰利福中国坚定在华的长期战略,公司业务聚焦特定临床领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一个企业与员工“双向奔赴”的成长型组织与环境。在陈曦博士看来,打造学习和求变的组织文化是泰利福抵御风暴、践行长期主义的关键,也是这家器械公司致胜中国市场新周期必须交出的答卷。


▲泰利福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曦博士

01、中国市场增长的全面聚焦

1943年,泰利福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聚焦医疗业务。

经过数十年的并购扩张和业务调整,泰利福已进化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玩家。2024年,泰利福以29.74亿美元(2023年)营收位列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榜第41位,全球员工超过14,000人,业务遍及30多个国家。

在行业内部,即便“Teleflex”这个名字未必家喻户晓,但其产品在细分领域早已建立口碑。如血管通路领域的 Arrow™、外科领域的Weck™、气道管理领域的 LMA™ 等都立足于行业领先地位。

依托战略性的“内部创新+外延并购”,泰利福实现持续的发展和增长。2025年上半年,泰利福研发投入占比总营收5.0%;成立以来,公司并购次数超过30项,累计金额超50亿美元,最大一次并购发生于2007年以20亿美金收购Arrow International。

商业世界里,保持领先的一大要素,是顺应市场趋势的积极求变。正如最近半年内,泰利福宣布了两大调整:一是将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二是以7.6亿欧元(约7.95亿美元)收购百多力(Biotronik)血管介入业务。

分拆之后,泰利福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

RemainCo:聚焦高增长终端市场,专注于解决主要在医院场景(涵盖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心导管室及手术室)开展的新兴诊疗操作。其产品组合将包含血管通路、介入和外科业务,2024年营收约21亿美元;

NewCo:聚焦于释放泌尿外科、急症护理及原始设备制造(OEM)终端市场的潜力,2024年营收约14亿美元。

与此同时,今年7月,泰利福已完成百多力(Biotronik)血管介入业务绝大部分资产的收购,为其产品组合补充了重要一环,将显著增强其全球冠脉和外周介入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市场正在为这些变化做好准备。今年5月,泰利福中国迎来了一位颇具分量的新掌舵者——陈曦博士。这位哈佛大学免疫学博士在制药、器械以及咨询行业拥有十多年的跨国企业战略与管理经验,其职业生涯展现了显著的跨行业特点。

对于泰利福的全球分拆,陈曦博士的判断颇为锋利:医疗器械细分赛道众多,真正被认可的,都是那些在某一赛道长期专注、持续投入的公司。此次拆分将助力RemainCo 与 NewCo 通过简化的运营模式、精简的生产布局、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及更集中的管理重心,加速提升各自的增长表现。该交易旨在优化两家公司的定位,以更好地满足患者与客户的需求,并为股东实现价值最大化。

不难得见,”聚焦“将是泰利福中国未来最为明确的发展重点。

02、迎战中国市场新周期

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泰利福始终坚持以本土需求推动差异化发展,逐步在多个学科领域建立学术影响力。旗下Weck™ Hem-o-lok™ 结扎夹、Visistat™ 一次性使用皮肤缝合器、LMA™ 喉罩、Arrow™ EZ-IO™ 骨髓输液系统、GuideLiner™ 导引延长导管等产品均是临床常见“面孔”,广泛应用于国内各级别医院之中。

五年前,泰利福在中国进一步加码,开始大力搭建业务与临床服务团队,而这一动作,与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推动进程恰好重合。

据陈曦博士透露,如今泰利福中国区有近一半业务走过了一个完整的集采周期,新价格体系已运行超过一年。

摆在泰利福中国面前的,是一个急切挑战——如何在薄利时代,凭借创新影响力、学术能力和技术服务,最大化满足不断提高的临床需求与价值?

对此,陈曦博士提出,未来,中国市场的有限资源必须集中投向1-2个关键学科领域:

在产品上,不仅要确保集采产品的供应稳定,更要在临床应用中满足本土需求,让技术与中国医生的手术习惯深度融合。

在服务上,要真正走进临床,深度服务一千家左右重点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不是盲目追求广覆盖。

这种“聚焦战略”,恰好与泰利福全球分拆后“深耕专业领域”发展逻辑深度契合。

正如陈曦博士所言:“无论是外企还是内企,都必须适应行业变化。唯有聚焦,才能在不确定中走向长期主义。”

对于公司进一步的发展规划,他表示,未来2-3年,泰利福计划在中国推出多款创新或独家产品,并依托大湾区先行先试、海南博鳌绿色通道等政策,加速市场准入,加快全球创新“引进来”。

03、战略转型下,人才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战略转型是大厦的高层建筑,那么人才与组织层面便是楼宇的地基。

陈曦博士认为,过去医疗器械企业更多依赖经销商网络与市场营销驱动;而集采之后,泰利福需要更好地成为医生的合作伙伴,提供实打实的学术和技术支持。

“这要求企业需要从‘卖产品’到‘懂手术’,不再只是推销产品,而是能在临床场景中与专家对话,成为协助优化手术方案的专业合作者。”

这不仅对人才的要求陡然提升,也对组织文化提出了新命题。

陈曦博士强调,“以人为本”是泰利福最重要的文化根基之一。“企业不是由产品组成,而是由人组成。好的企业文化,应让员工在这里‘做自己’,泰利福致力于提供轻松和高效认可激励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为客户创造更好的成果”。这或许也是泰利福中国连续第三年荣获“卓越职场”(Great Place To Work®)认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陈曦博士看中的另一重要品质是“企业家精神”。“改变从来不会让所有人舒适,特别是处于转型和变革中,尤其需要直面恐惧、敢为天下先,企业才可能在周期波动中脱胎换骨。”

这种文化思考不仅体现在口号上,还落实到了人才选拔的逻辑之中。陈曦博士将高潜人才的标准概括为三点:

一是开放心态,愿意面对不确定性、接受失败并快速迭代;

二是勤奋执行,抱负能否落实到行动,是否真正多付出、能兑现承诺;

三是协作能力,能否以强烈的意愿和实干能力,与他人协同推进,完成共同使命。

在人才成长和培养方面,泰利福中国已建立高潜人才库和轮岗式管培生计划,并推动“自上而下的辅导文化”——直线经理亲自带教年轻员工,而不仅仅依赖培训课程。据悉,陈曦博士本人也会挑选并辅导年轻干部,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文化样板。

在陈曦博士的设想中,一个理想团队的标志应是“包容共融、畅所欲言”。无论是年轻员工对管理层的建议直言,还是不同风格的人才互补,都能在组织中自然发生。

在他看来,一个企业在不断探索走向优秀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正是由于这样的合作关系,企业才能脱胎换骨地改革,成为更优秀的组织。这两者必须双向奔赴,相辅相成。

业务增长、战略聚焦、组织升级、人才培养,泰利福中国正以清晰的路径,在行业新周期中破解增长与价值的难题,朝着增长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