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新书发布会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
中经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9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新书发布会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沈杰在现场分享道:“今年的蓝皮书有一个特点,选题阶段各位专家作者其实并没有统一指导,但提交选题形成稿件时,很多专家都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影响。人工智能的热度可见一斑。”
在“智能时代的未成年人用网保护”圆桌论坛中,沈杰指出,未成年人是“数字原住民”,相比其父母一代作为“数字移民”不同,未成年人既具有对数字世界的使用天赋和多元视角,但又因缺乏足够的防范而具有“脆弱性”。“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光明面向,更要看到它的风险。”沈杰说。
在沈杰看来,对人工智能新技术的风险防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被它洗脑,二是不要被它失能。他解释道,前者是指未成年人在成长教育中,不要失去独立的精神世界;后者则是指避免依赖新技术,而丧失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依赖人工智能的话,我们的能力就被弱化了。简言之,这两点就是不要“丧心”、不要“失能”。
当谈及如何应对新技术给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时,沈杰表示,最关键的是应该在未成年人身上形成一种技术批判思维,即审视其“阴暗面向”、片面性。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比建立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而自主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保障未成年人“大踏步地走向未来”。
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