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州这个城市,位于闽浙交界处,三面环山,濒临东海。每隔一两年都会迎来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灾之后的大疫又让温州雪上加霜,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带来人口锐减。各个朝代都不得不从福建等地迁入移民来稳定人口。
温州这个城市,位于闽浙交界处,三面环山,濒临东海。每隔一两年都会迎来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灾之后的大疫又让温州雪上加霜,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带来人口锐减。各个朝代都不得不从福建等地迁入移民来稳定人口。
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加上外来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让温州成为一座有信仰需求的城市。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移民一起来到温州的竟然有明教。明教是随着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故事而被大家熟知的。我曾经以为明教是金庸虚构的一种宗教,没想到明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历史上在温州曾经受人追捧,温州也一度成为明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明教又称为摩尼教,是公元 3 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在武则天当权的年代,明教由波斯商人传入我国,在朝廷的支持下得以公开传教。唐武宗 “会昌废佛” 时,明教也遭到打击,此后转入地下传播。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波斯人在泉州的活动进入鼎盛期,不仅从事贸易,还形成聚居社区。明教再次通过波斯商人传入泉州等港口,与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如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交融并存。
明教传入温州的时间大致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五代时期,迁入温州的闽人多为明教信徒,他们在聚居区设立简易“斋堂”,以家庭为单位传承教义。进入北宋后,随着温州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泉州等港口的宗教文化交流增多,明教教义进一步传播“斋堂”数量逐渐增加,为北宋末年的鼎盛奠定基础。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中记载:“各于所居乡村建立屋宇,号为斋堂,如温州共有四十余处。”所谓“斋堂”,是设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会点。当时温州12万户人家中,正规摩尼教寺院以外的“斋堂”就达40余处。可见,北宋末年温州摩尼教信仰活动很突出。朝廷对这种有系统的教理和规范的崇拜仪式也颇有微词,曾记载:“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明教之人,夜聚晓散,传习妖法”。
北宋末年,带着明教印记的方腊在杭州起义,温州农民军领袖俞道安积极响应。据相关史料记载,俞道安在起义过程中,曾以明教“平等”“互助”的教义吸引民众参与,其核心追随者多为明教信徒,这进一步印证了当时温州明教的影响力。
目前,在温州还保留了三座明教遗址,如苍南炎亭的潜光院、瑞安市曹村的明教寺。但是最著名的要数苍南县括山乡下汤村的选真寺,因为在寺庙中发现了落款为1351年的碑记,而显得特别有价值。从碑文可知当时扩建后的选真寺的结构规模,与《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介绍的摩尼寺院的建筑结构基本相符。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因明教与政权名称关联,将其列为 “邪教” 严禁传播,泉州、温州等地明教转入地下活动,逐渐与佛道融合。
然而让人十分不解的是,十三世纪时,明教在福建、浙江的传播达到鼎盛,而在明教的发祥地波斯湾、中西亚一带,明教已接近绝迹。
同样是外来宗教,佛教在其发祥地已经绝迹的情况下,一直传播至今。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家伦理、与道教思想交融,发展出禅宗“坐禅”修行方式,最终得以在中华大地长久传播。而明教参与起义,引发动乱,被列为“邪教”,最终走向灭亡。
回顾明教在温州的兴衰历程,对比佛教等外来宗教的传播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传播并非单纯的教义输出,而是与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过程。
来源:温州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