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侵略,未必皆硝烟弥漫。有一种侵蚀,悄无声息,如细雨渗入裂缝,似微风拂过平原,却能在不觉间蛀空一座民族的精神脊梁。今人所谓“文化殖民”,便是这般软刀割肉的伎俩。它不攻城略地,不血染山河,却能教人自弃衣冠、自毁祠庙,乃至对故土山河生出莫名鄙夷,转而膜拜他乡之月
世间侵略,未必皆硝烟弥漫。有一种侵蚀,悄无声息,如细雨渗入裂缝,似微风拂过平原,却能在不觉间蛀空一座民族的精神脊梁。今人所谓“文化殖民”,便是这般软刀割肉的伎俩。它不攻城略地,不血染山河,却能教人自弃衣冠、自毁祠庙,乃至对故土山河生出莫名鄙夷,转而膜拜他乡之月。
一、糖衣炮弹与精神鸦片
现代人每日睁眼,便坠入一场精心编织的幻梦。屏幕里流光溢彩的西洋景,广告中纸醉金迷的浮世绘,皆在无声宣告:西式生活乃“文明”,本土传统乃“陋俗”。无怪乎少年郎以背洋牌为荣,以过洋节为雅,甚将黄河源祭坛强插异域符号,视喜马拉雅为商业烟花秀场——美其名曰“国际化”,实则是文化自尊的溃堤。
更可悲者,连语言智慧亦遭篡改。“无度不丈夫”竟成“无毒不丈夫”,君子度量沦为狠毒教条;“穷养儿富养女”本意培德砺志,却扭曲为金银计较。此类偷换概念,犹如暗室投毒,毁的是千年伦理根脉。
二、消费主义与精神缴械
资本与流量合谋,织就一张物欲巨网。年轻人陷于“精致穷”之困局:信用卡债台高筑,仍坚信洋货高贵,国货卑贱。此非寻常虚荣,实为文化自卑的病灶——当我们以背一只西洋包为阶跃,以抹一层异域霜为荣耀,便是将民族自信典当给了消费神话。
昔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今人却溺于霓虹迷阵而不自知。民族品牌若想突围,须先破此心魔:非以价廉取胜,而以文化底气服人。
三、历史虚无与精神阉割
思想殖民更毒者,在于篡史灭忆。岳武穆忠魂被讥为“愚忠”,文天祥气节被贬作“阻统”,甚至侵略之殇被美化为“文明启蒙”。此类论调,绝非学术之争,实为诛心之剑——先毁英雄偶像,再断历史脉络,终使一民族失魂落魄,自认卑贱,甘为他者附庸。
昔鲁迅痛斥“软刀子割头不觉死”,今网络舆论场中,男女对立、代际割裂等话题皆成撕裂社会之利器。若家庭这一最小细胞分崩离析,文化长城又何存?
四、生态失守与文明之殇
精神沦陷,终将祸延山河。当喜马拉雅雪山为烟花污染所染,当黄河母亲河畔强立异教符号,我们所失非止生态平衡,更是文明尊严。高原草毡层毁则数十年难复,冰川污染则遗毒百年——资本特权之下,生态红线竟成虚设!此非发展之代价,实乃文化自卑衍生的生态屈辱。
尤痛者,凡此恶行,皆披“合法审批”之外衣。普通百姓扔一纸屑则受罚,豪强毁千顷生态却逍遥。双重标准之下,规则尊严荡然无存。
五、破局之道:重铸文化脊梁
然希望仍在人间。欲抗文化殖民,首在守根固本:
重拾微仪:春节贴联、端午缚粽、中秋拜月,这些琐碎仪式,实为文化基因的接力;
独立思考:遇“中国皆劣”之论时,查数据、溯源头,以理性破谣言;
支持国粹:看国产电影、购民族品牌、传传统技艺,让文化自信扎根日常。
文化如川,既要奔流向前,亦不可忘其所源。五千载文明积淀,非为闭守排外,乃为让我们以更饱满的姿态拥抱世界——不卑不亢,知所取舍。
西方谚云:“欲灭一国,先毁其文化;欲毁其文化,先乱其语言。”今观之,吾辈语言尚未乱,精神岂可先溃?守土非为仇外,清醒绝非保守。但人人葆有文化自觉,则山河永固,精神长青。
来源:蜜蜂盗花花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