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谜底揭开。最高市值2017亿港元,短暂超过吉利汽车市值,开盘34.20港元,收盘31.92港元,收盘市值1840.9亿港元。奇瑞汽车(HK09973)9月25日正式敲钟上市,成为年内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完成了长达21年的“跃龙门”。
谜底揭开。最高市值2017亿港元,短暂超过吉利汽车市值,开盘34.20港元,收盘31.92港元,收盘市值1840.9亿港元。奇瑞汽车(HK09973)9月25日正式敲钟上市,成为年内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完成了长达21年的“跃龙门”。
“奇瑞十年前就该上市。”作为奇瑞控股董事长,“白头少年”尹同跃在混改之初就表达过这种遗憾。相较于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奇瑞汽车是国内五大自主车企中唯一一个未上市的。而贯穿在这个曲折坎坷的上市IPO过程中的,是奇瑞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进阶。
钟声敲响,有褒有贬,征途未央。奇瑞汽车“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才刚刚开始。奇瑞刚“上车”,要追赶的还太多。奇瑞正在迎来二次蜕变和重生,现在远不是庆祝的时候,而是新的长跑发令枪刚响。
弹指一挥间,成长超十倍
“不负所托。”奇瑞终于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当天深夜,“白头少年”尹同跃发朋友圈,用的是一张1999年第一辆风云下线的老照片,配文用了这四个字。
奇瑞人等来这天,也等了太久。对奇瑞人来说,当年工资发不出用发动机抵奖金的日子,终于熬成了值得骄傲的段子。一位ID叫“涂装车间老王”的老员工更是心情复杂地调侃,“当年偷学的德系工艺,现在要教德国人怎么造中国车了。”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年初写《奇瑞IPO,一等二十年》,也曾这样感慨。到今年2月28日奇瑞向港交所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距离奇瑞首次启动上市计划已过去整整21年。
回首奇瑞二十年上市路,就是一部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的成长史。时光如白驹过隙,这位“白头少年”带着2024年260.39万辆销量、4800亿元营收的成绩单,再次站在资本市场的门槛前。
不仅如此,为了奇瑞汽车上市,今年2月安徽省发改委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2025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将“加快奇瑞汽车上市进程”列为全年重点工作。
7月,安徽省印发的《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中,也讲得非常明白,“专班推进奇瑞汽车、长鑫存储、国仪量子等重点企业上市。”
奇瑞这次为了上市,也是拼了。奇瑞集团2025年度干部大会上,董事长尹同跃再次强调,奇瑞集团内部四大任务和四大变革,“首要任务是上市”。其他的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能力提升和重大技术突破三项任务,以及实施品牌建设、全面国际化、管理和文化四大变革,其实,也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这次,奇瑞终于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8月27日,奇瑞拿到了证监会备案的“路条”。9月7日,奇瑞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9月17~22日,进入公开招股阶段;9月23日,敲定最终发行定价;9月25日,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代码“09973”。
此次,奇瑞IPO发行2.97亿股港股,其中,香港发售10%,国际发售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按照发行价30.75港元计,此次募资约91.45亿港元(约84.13亿人民币)。
同时,覆盖产业资本、私募股权、科技企业等多元领域的13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旗下HHLRA、景林资产、大家人寿、国轩香港等,总认购金额约为5.87亿美元。而这13家投资者不仅为奇瑞上市提供资金保障,更通过专业化背书,加深了市场对奇瑞技术价值与成长潜力的信心。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奇瑞汽车的18名股东持有的约20.16亿股境内未上市公司股份,也会转为香港联交所上市流通的股份,即“全流通”。“全流通”不但改善了股权结构,也能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增强决策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当然,根据港股规则,这些股份会锁定6年。
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在庆祝奇瑞上市时动情地讲到,“各位股东和投资人,你们投下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更是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对奇瑞未来的充分信任。这份信任比黄金更珍贵,比星光更闪亮。”
至于大众最感兴趣的估值,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原来1400亿港元估值,“超越吉利市值的可能”也已经短暂实现。
而且,相对于上市首日的市值,从2009年的估值就能看出奇瑞的成长性有多高。当时,以鼎晖投资等五家投资机构、投资29亿元获得20%股权计算,盈利5亿元(2008年)的奇瑞汽车估值为145亿元,P/E为29倍。
而十年以后的2018年,那一次挂牌前的战略融资,根据长江产权交易所挂牌的增资底价79.11亿元推算,奇瑞汽车的估值大约为428亿元。到2019年底,《上海证券报》报道,青岛五道口参与奇瑞增资扩股的交易总规模约为200亿元。以此推算,当时销售规模70万辆级的奇瑞汽车估值约为392亿元左右。
按照上市首日1840亿元市值来算,16年时间,奇瑞汽车的成长速度达到十几倍。
当然,也正是28年的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有了这几年的“芜湖起飞”,奇瑞终于具备了冲击上市的实力和信心。这时,再回想起老尹的“奇瑞已经准备好了!”这句话,显然,奇瑞已经做好充分的“破茧而出”准备,厚积薄发,然后水到渠成。
成长,启航
其实,外界比奇瑞内部更关心上市这事。奇瑞内部对此倒是很淡定。比如,一位技术负责人就对我表示,“正常干事情啊,没太关心这个。”再者说,想股票行权,那也有6年的股权锁定期。
另外,不像很多媒体所表态的,公社始终认为,奇瑞IPO反映的不只是奇瑞一家企业的努力,它也是众多中国汽车企业一路走来、成长努力方向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奇瑞迈开IPO 的步子相对晚一点而已。
同时,奇瑞IPO成功不代表万事大吉。相反,资本市场的考验会更为严苛。因为,港股挂牌上市后,也意味着奇瑞汽车会变得更加“透明”。
为什么?既然要“飞龙在天”,那么奇瑞汽车就有定时披露财报的义务,等于是要将好坏的结果都展示在所有的世人面前,所有的经营结果都要直接对投资人去负责。同时,这也将倒逼奇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运营透明度和规范性。
对于奇瑞来说,此前“奇瑞不愿让外界窥见‘黑盒’内的秘密”,曾经屡屡绊住奇瑞上市脚步的“暗礁”,已经成为过去。在更加讲究“合规”的资本市场,都将对奇瑞汽车的管理水平提出更严苛的要求。
比如,证监会备案函最后那句“重大事项需及时报告”,对于奇瑞来说,也类似“紧箍咒”,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另外,包括员工福利的披露,以及相应的供应商账期等,都得在财务报表里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合规”是必须的。
这就要说到先行者吉利。据汽车公社的了解,当初,吉利内部很多人对吉利的上市也很不理解,认为要求太多等等。但是,正是这些“合规”的规范化管理,才让吉利在自我进化中有了今天的结果。那么,作为后来者的奇瑞,必然也要经过这样脱胎换骨的过程。
另外,资本市场要的不仅是情怀,还要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型与清晰的科技叙事。当“黑盒”打开变为“白盒”,奇瑞能否在透明化中真正具备“360°无死角”的优秀,比IPO本身更值得期待。
当然,从过往两年奇瑞的动作来看,如今两度喊出“不客气了”的奇瑞已成功跳脱“地方国企”窠臼,蜕变为国资主导、多元资本共舞的科技平台。
从这次上市来看,我们也相信奇瑞汽车这次准备好了,做好了更加开放的准备。
奇瑞通过21年的成长,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完全可以接纳所有的股民来做它的股东,都可以做它的投资人,接受投资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市场的检验。这也是从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的必然。
而且,此前奇瑞在资本层面的布局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包括控股子公司伯特利、埃夫特等已登陆A股,瑞鹄模具市值三年翻5倍等。此外,通过股改让立讯精密持股16.83%,也带来消费电子级供应链管控经验。IDG资本、宁德时代等战投入场,为智能化、电池技术注入活水。
此外,奇瑞近三年的成长性非常高,从招股书的营收和利润来看,2022~2024年,奇瑞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这里要交待一句,奇瑞集团整体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4800亿元,上市这部分的占比只超过56%多一点),复合增长率达到70.7%。净利润,也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复合增长率57.1%。
奇瑞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也相当成功,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37.4%(2024年达1008.97亿元)。所以这次上市,奇瑞也有通过IPO资金优化海外生产与供应链布局的计划,募集资金的20%专项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夯实全球化优势。
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投向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分配结构清晰。其中,35%用于乘用车研发及产品线扩展,聚焦现有矩阵的丰富升级。25%投入下一代车型开发,主攻新能源与智能化核心赛道。剩余20%分别用于芜湖生产设施升级及营运资金补充,形成“研发-市场-产能”闭环。
此前,二十一年长跑,奇瑞用技术证明了“慢即是快”的哲学。如今,港股上市募资的近百亿弹药,也将投向下一代CTC电池、全域800V、L4级智驾的深水区,这也符合“理工男”奇瑞的风格。
当然,奇瑞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化科技公司,必须与国际资本共舞,这方面奇瑞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资本市场的高预期对奇瑞也是一种挑战。港股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要求相当高,奇瑞需要尽快证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新能源转型成效,维持高昂的市场信心和估值水平。
“不客气”的底气
“我们有向下的地板,没有向上的天花板。”如今,上市的钟声敲响,不但部分印证了老尹这句话,奇瑞重写中国汽车估值逻辑的资本故事也刚刚开始。
此前,就奇瑞的IPO的问题我曾问过DEEPSEEK,它是这么总结的,“IPO是起点,系统性破局是关键。”IPO成功将为奇瑞提供近百亿级资本弹药,但能否胜出取决于三大核心能力:
1、技术迭代速度:需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以上,聚焦混动、纯电、智驾三大赛道。
2、品牌价值重塑:通过高端产品与全球化故事,扭转“高销量低溢价”的标签。
3、风险管控体系:构建地缘政治、汇率、供应链的多维风险对冲机制。
DEEPSEEK认为,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提出“从大到强”的转型目标,本质上是一场从规模驱动到技术驱动的价值跃迁。若奇瑞能借助资本力量实现系统性破局,或将重塑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
那么,能不能以全球科技巨头的姿态进击,重塑格局,也考验着奇瑞的成长速度和智慧。
我们现在再看尹同跃的那句“听华为的没错”,可谓意味深长。这是“君子豹变”的必要谦虚姿态。尹同跃深知,面对资本市场的要求,是奇瑞必须敢于挥刀自我革命,快速学习。
实际上,老尹坚持持续的技术投入,2022~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近170亿元,完整构建出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五大技术护城河。而与华为的合作更被视作“科技奇瑞”的关键落子,奇瑞欲借智能化打赢这场“下半场”战争。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与华为联合研发的鸿蒙座舱、最新的ADS4.0乾崑智驾落地智界车型,并且华为还赋能智界超级工厂;CheryGPT大模型内测应用,AI驱动研发效率提升30%;芜湖超级智造工厂机器人密度达1200台/万人,比特斯拉上海工厂高20%……
“奇瑞的底牌从来不是资本,而是技术。”尹同跃和奇瑞有十足的信心,而且野心不止于销量和上市,目标2025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冲击全球车企TOP10也不是奇瑞的终点。
不过,我也说过,既然要上市,而且汽车市场已经“卷”到下半场,那2024年才开始在新能源领域“不客气了”的奇瑞,就必须打造出更强的新能源和智能化“长板”。
而且,既然“奇瑞要做汽车界的华为”,就必须做到技术快速迭代,五年60款新车、覆盖全动力类型的庞大产品矩阵只是基础,“每年研发投入增速不低于营收增速”等铁律就必须遵守。
同时,奇瑞以“追赶者”之姿上市敲钟,不是为了延续燃油车时代的辉煌,而是面对智能电动时代的新战场,面对前行者和对手的贴身肉搏,要在产品、技术、渠道、品牌的每一寸阵地上搏杀。
而从更高层面来看,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如今奇瑞把中国所有主流车企上市之路的最后一块拼图给补齐了。奇瑞用28年的时间跨度打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精气神,书写了一家从筚路蓝缕到世界500强的企业范本。
正式上市后,奇瑞与比亚迪、吉利、蔚来等头部车企会师港股,也将构建并发挥“传统车企+新势力”的产业集群威力。这种资本层面的协同联动,既能有效提升奇瑞的全球品牌影响力,也有望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来加速行业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步伐。
压轴好戏已经开场。这场迟到了21年的IPO成功,与其说是一场马拉松到达终点的胜利庆祝,不如说是为下一场国际大战做好准备。奇瑞能否在未来的牌桌上争得一张关键席位,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来源:汽车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