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贵州省水产品养殖面积 102.07万亩,产量29.52万吨,渔业产值超92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国第6位,鲟鱼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渔民人均纯收入14895元,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黔贵大地,碧水潺潺,水净鱼欢。
2024年,贵州省水产品养殖面积 102.07万亩,产量29.52万吨,渔业产值超92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国第6位,鲟鱼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渔民人均纯收入14895元,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碧水金波 生态养殖富农家
青山浮碧水,微风起涟漪。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板溪库区的水面碧波荡漾,护渔队员李连焕站在岸边远眺:“现在这水,清得能看见酈基水下鱼儿游弋。”
2017年以前,李连焕与库区大多数渔民一样,在三板溪水库从事网箱养鱼。这位从小跟着父辈打鱼的汉子,未曾想到自己会从养鱼户变成护渔人:“我现在的职责就是护渔,并守护这片水面环境,水质好了,鱼的产量就高,公司效益上去了,我们才有机会拿到分红。”
工人在锦屏县三板溪大水面增殖养殖基地捕鱼。 杨晓海/摄
“水面上全被网箱占满了,大家都投饲料喂鱼,水质被污染,鱼的品质也差。”渔民范列海回忆道,“后来网箱拆除了,水质一天天变好。现在公司科学投放鱼苗、规范养殖,捕上来的鱼都能长途运输销售了。”
2018年,三板溪水库网箱拆除后,贵州水投生态渔业公司与贵州山地美农农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对三板溪库区大水面养殖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采取“人放天养”模式开展生态养鱼,并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固定拿出150万元用于分红,惠及固本、河口、平秋、平略、启蒙、彦洞6个乡镇,至今已连续分红6年,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无论公司效益如何,每年150万元固定分红都会按时支付。当年终决算公司实现盈利时,还会进行二次分红。”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三板溪水库拥有6万亩养殖水域,依据鲢鱼、鳙鱼的生活习性及水域生态承载能力,按鲢鱼、鳙鱼1:9的比例进行科学投放鱼苗,2024年底共投放了300万斤。
“今年公司预计回捕商品鱼300余万斤,主要销往四川、重庆、广东等地,产值2500余万元。”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龙芳勤说。
工人在贵州省锦屏县三板溪大水面增殖养殖基地展示捕获的鱼。杨晓海/摄
全面取缔网箱养殖,贵州持续推动湖库大水面从传统的养殖方式逐步向新型“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方式转变。截至2024年底,贵州大水面增殖渔业养殖证发证面积35.41万亩,覆盖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23个库区,实现各市州全覆盖。
2025年上半年,贵州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3%,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 100%,成功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稻香鱼肥 “一田双收”促振兴
在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稻+”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8月27日一早,遵义市务川自治县茅天镇鱼泉村生态鱼养殖基地热闹非凡。“按照接收的订单,这些刚打捞的鲫鱼,今晚就会运往务川售卖。”基地负责人向驰抹了抹额头上的汗说。鱼泉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水资源丰沛且水质优良,基地因地制宜分设13个块状鱼塘,采取稻鱼综合种养,每亩稻田投放 3000尾鱼苗,涵盖草鱼、鲤鱼、鲢鱼、鲈鱼、鲫鱼等5个品种,凭借优越的生长环境,每亩预计可产鲜鱼1.5吨。
村民在鱼塘捕捞鲜鱼。图片来源:务川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坝子村,六枝特区海发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只只鳖在稻禾下悠闲栖息。据了解,坝子村的“稻鳖共生”项目占地230亩,项目通过将仿野生养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助农、促农增收,科学选择“稻+鳖”模式,秋收后种植油菜或小麦,实现全年顺季顺茬生产。
合作社负责人高建忠算了一笔账:“稻鳖共生,稻田占90%,养甲鱼占10%。我们一亩地放800只鳖,年收益大概2200万元。”
村民倒放鳖苗。图片来源: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
坝子村“稻整共生”项目是养甲鱼占10%。我们一亩地放800只鳖,年收益大概2200万元。坝子村“稻整共生”项目是六枝特区探索粮食安全与精品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通过水稻种植与鳖养殖相结合,有效实现了农业产出的双重收益。
作为传统的农业省份,贵州具备发展条件适宜稻田养鱼面积320万亩。“稻+鱼”“稻+蟹”“稻+鳖”“稻+蛙”等“稻+”综合种养不仅让农民体验“一田双收”的喜悦,还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贵”鱼出山 名优单品闯天下
8月4日,一批贵州鲟鱼经海关检验合格后,由黔东南州施秉县起运,经广西友谊关出口越南。
贵州鲟鱼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5条商品鲟鱼,就有1条产自贵州。截至2024年,全省鲟鱼养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产量3.6万吨。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贵州自主研发“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推动鲟鱼产业从试验养殖迈向全国领先。该技术已于2025年入选贵州省十大主推农业技术名录。
禾花鲤
2024年,遵义市桐梓县引进禾花鲤养殖,并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建研发中心,推行“稻+禾花鲤”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桐梓禾花鲤成功上市销售,并走进了贵阳市50多家餐饮店。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生态渔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养殖生产,加快绿色、有机及名特优新水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了质量和数量齐升,各类优势品种深受市场欢迎。截至2024年底,贵州全省水产养殖经营主体1626家,涉渔商标50余个,“贵水黔鱼”“黔湖”“黔梦”“黔鲵”“毕节沔鱼”等一批生态渔业企业品牌产品进入商超,端上了居民的餐桌。
小朋友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石头村梯田参加抓田鱼比赛。张登艳 摄
月亮湖、万峰湖、光照湖三板溪等大水面湖库生态鱼先后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万峰湖、光照湖生态鱼取得5个绿色食品认证,播州乌江鱼、剑河稻花鲤、锦屏腌鱼、从江田鱼、正安娃娃鱼先后取得地理标志,晴隆鳙鱼、都匀石蛙、福泉大鲵、绥阳鲟鱼先后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赵勇军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