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可能已经看到了这条新闻:日本NTT和三菱重工做了一件听起来很科幻的事情,他们用激光成功把电力传输到了一公里之外,并且实实在在地点亮了设备。最关键的在于,这并非实验室里与世隔绝的理论演示,而是在真实户外环境下完成的,成功应对了地面一米高处复杂的风力和气流干扰。
您可能已经看到了这条新闻:日本NTT和三菱重工做了一件听起来很科幻的事情,他们用激光成功把电力传输到了一公里之外,并且实实在在地点亮了设备。最关键的在于,这并非实验室里与世隔绝的理论演示,而是在真实户外环境下完成的,成功应对了地面一米高处复杂的风力和气流干扰。实验将一千瓦的激光束送达远方,接收端稳定接收了152瓦的电力,并持续供电半小时。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效率太低:送出一千瓦,只收到一百多瓦,这要是算电费岂不是亏大了?但这里其实存在一个理解上的误区。这项技术的首要目标,压根就不是为了和传统电网比拼成本和效率,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回答另一个问题:当电线无法铺设时,我们该如何供电? 这是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
只要我们设想几个场景,就能立刻明白它的用武之地。想象一下大地震过后,灾区电力中断,救援现场急需电力支持照明、通讯和医疗设备,但抢修线路困难重重,时间就是生命。此时,如果能有这样一束光,将电力直接“投射”到需要的地方,即便功率不算很大,也无疑是雪中送炭。再想想我们日常见过的无人机,它们常常受限于电池续航,飞行一小时就得返航更换电池。如果地面能有一个激光装置,像给手机无线充电那样,持续为空中飞行的无人机“隔空充电”,那么它实现长时间甚至不间断的空中作业将成为可能。再把目光放远至太空,在缺乏电源的月球表面,如果探测车能通过接收来自基地的激光能量来补充动力,它的探索范围和任务时长都将得到巨大拓展。
这么一想,这152瓦的输出就不再是一个寒酸的数字,而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开端,让许多曾经不可能的设想看到了实现的曙光。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项技术走向实用化所面临的挑战。目前的传输效率确实有待大幅提升,未来需要朝着30%、50%甚至更高的目标努力。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高功率激光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万无一失。此外,整套系统的成本距离商业化应用估计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可能还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持续研发。
那么,日本为什么在当前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要投入资源攻关这项看似“不划算”的技术呢?背后的战略意图其实很清晰。传统的电缆会被天灾破坏,燃料运输线可能被切断,但光速传播的激光却能“直达”目标。一旦在光学技术和材料科学上取得突破,这或许将彻底改变未来的能源输送方式。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美国和欧洲也在研究无线供电,但日本这次在公开复杂环境下实现一公里传输,无疑是抢占了技术领先的先手,这不仅仅是一次“炫技”,更是为国家在未来能源技术版图中占据有利位置打下基础。
回想过去,初代手机笨重昂贵,电动汽车曾被嘲笑续航短,太阳能发电也曾被视为昂贵的展示品。但正是这些起初看似“不实用”的探索,最终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这项激光送电技术,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仍是微不足道的“小打小闹”,但谁又能断言,它不会成为未来应急救援中的“生命线”、无人机持久飞行的“能量翅膀”,乃至人类探索宇宙的“能源桥梁”呢?如果十年后无线供电真的成为常态,我们或许会想起,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今天这项看似不起眼的152瓦的突破。
来源:东瀛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