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AI是一座金矿,那基础层(芯片、算力)是卖铲子的,模型层是画地图的,而应用层则是下场淘金的。如今,淘金者越来越多,但能挖到真金的,还是那几位老江湖。
如果说AI是一座金矿,那基础层(芯片、算力)是卖铲子的,模型层是画地图的,而应用层则是下场淘金的。如今,淘金者越来越多,但能挖到真金的,还是那几位老江湖。
靠AI爆火的应用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移动端AI应用用户已达6.45亿,PC端2.04亿。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数字红利。但“热闹是他们的”,真正能吃到这波红利的,依然是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大厂。
我们对比了几份主流AI应用榜单:XSignal发布的上半年国内热度榜、硅谷VC a16z发布的全球Top100榜单、澎湃的全球百大AI APP榜。结果惊人一致:大厂统治前三名,创业公司只能靠边站。
拿国内榜单来说,前20名中,大厂原生AI应用就占了12个,另有1个是老产品加AI,剩下7个才是创业公司做的“纯AI原生应用”。更扎心的是,就连DeepSeek这种看起来“新”的,也被业内认为背靠母公司幻方量化,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创业。
这些爆款产品中,不少其实是老应用“穿新鞋走老路”:阿里的夸克、百度的网盘和文库、字节的醒图和猫箱……本来就有用户基础,AI升级之后焕发第二春。比如百度文库,靠AI智能PPT功能,2024年营收甚至超过WPS,2025年5月访问量全球第一。
而真正从“零”做起的创业公司,能冲进榜单前十的,除了DeepSeek,也就一个Lovekey键盘。
其实,AI应用赛道刚起步时,创业公司曾风光一时。Kimi一度声量盖过文心一言、豆包等大厂产品。但现在,它们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原因有三:
1. 技术壁垒高,大模型不是谁都能玩
AI应用的灵魂是算法,而算法的核心是大模型。如今,大模型已经进入“3.0时代”,从对话(1.0)走向推理(2.0)、再到Agent智能体(3.0),需要强大的算力、数据和工程能力做支撑。OpenAI的GPT-5、DeepMind的Gemini已经在数学竞赛上拿金牌了,创业公司根本追不上。
更现实的是,大模型调用的API费用高得惊人。虽然价格在“卷”,但用户多了就得烧钱。创业公司没钱烧,只能靠热度撑着,难以为继。
2. 用户不掏钱,商业模式难跑通
国内用户习惯了“免费+广告”,真正愿意为AI应用付费的少之又少。不像OpenAI,ChatGPT已经做到年营收近百亿美元。国内创业公司别说赚钱,连服务器钱都快付不起。
3. 没有流量池,冷启动太难
大厂有天然入口:字节有抖音,腾讯有微信,阿里有淘宝。AI应用随便挂个banner就能拉来几百万用户。而创业公司只靠投放,烧钱短期有效,长期留存难。Kimi就是例子,去年Q4砸了5.3亿广告费,今年Q1月均下载不到900万,后劲明显不足。
话虽如此,AI应用的市场还远没饱和。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应用下载量达17亿次,用户使用时长156亿小时,人均对话50次,应用内购收入接近19亿美元——这才刚刚开始。
创业公司还有机会,但要找到正确的“切口”。
1. 选对场景:高频、刚需、低容错
能频繁用、必须用、出点错也能接受的场景,才适合创业公司切入。比如教育、写作、内容生成、代码助手等。这类产品对AI的容错率高,用户又有刚需,像AiPPT.cn、Perplexity都在这个方向做出成绩。
2. 控制成本,用AI做AI
现在的AI Coding工具(比如Cursor、Claude Code)已经能实现“用一句话写代码”,小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也能在几天内做出一个完整AI应用。开发周期和成本大幅下降,给了创业公司更多试错机会。
3. 深耕垂直领域,不跟大厂硬刚
别跟大厂拼通用对话、通用搜索这些大场景。创业公司更适合做细分需求,比如为法律、医疗、工业、游戏等行业定制智能助手,在这些领域,大厂的覆盖还远远不够。
AI应用这条路,不是没有机会,但绝不是轻松的路。大厂占据资源、流量和技术优势,创业公司想要突围,只能埋头死磕、精准出击、快速迭代。
历史一再证明:每一轮技术革命,刚开始都是大厂主导,但最终真正改变行业格局的,往往还是那些敢于冒险、敢于死磕的小公司。
AI的金矿远未挖尽,关键是——你有没有一把真正锋利的“镐头”?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