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要从一条短视频说起。那天,算法给我推了一位IP地址在老家的妹子。视频拍的是我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夕阳和村头老树,文案带着一丝撩拨:“这个国庆你回家吗?我在老家等你偶遇。”镜头里的她,笑容干净,和背景里的乡土气息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前几天,我是在抖音直播间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感受了一把所谓的“老家温情”。
事情要从一条短视频说起。那天,算法给我推了一位IP地址在老家的妹子。视频拍的是我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夕阳和村头老树,文案带着一丝撩拨:“这个国庆你回家吗?我在老家等你偶遇。”镜头里的她,笑容干净,和背景里的乡土气息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一股“近乡情怯”的情绪涌上心头。我常年在外打工,没没混出个模样,于是半自嘲半真实地在评论区留言:“不回,混得太差,没脸回。”本以为这只是无数评论中不起眼的一条,没想到,她竟然私信了我。
“什么样才叫混得好呢?”她问。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们闲聊起来,她言语间的朴实让我放松了警惕。我夸她:“你这不就是混得好吗?都吃上互联网这碗饭了,才发了十几个视频,粉丝就两万了。”我心里甚至闪过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会不会是一段缘分的开始?
好奇心驱使下,我关注了她。没过多久,抖音就把她的直播推到了我面前。点进去看了一下,没有精彩的才艺,也没有有趣的互动,直播间只有寥寥几人。大部分时间,她就静静地坐着,背景音乐循环播放,然后就是不停地和人“PK”——一种主播之间连麦比拼谁收到礼物多的游戏。
PK的结果往往很惨淡,经常几局下来都没人刷礼物。输了,她就要接受做几十个深蹲之类的惩罚。看了几天,那种尴尬和坚持的对比,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同情”。终于有一天,我没忍住,掏了十几块钱,给她刷了几个小礼物。
这十几块钱,效果立竿见影。她原本有些暗淡的眼睛瞬间亮了,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惊喜和感激,一连声地喊我“大哥”!就是这声声“大哥”,让我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情绪价值”。你用一点小小的金钱,就能换来屏幕那端一个人对你实时的、积极的情绪反馈,那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确实容易让人上头。在我的“助力”下,她连赢了好几局,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直播间里的“榜一大哥”。
然而,温情很快变了味。下一场PK开始,她直接点名问我:“大哥,可不可以再给我上上票?”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把我浇醒了。原来,“大哥”的称呼,是明码标价的。这根本不是偶遇,而是一场设计好的“业绩考核”。我只是浅尝辄止,就赶紧退了出来,之后甚至不敢再点进她的直播间,怕那种直接的索求,也怕自己心软再次掏钱。
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这种直播模式的本质。恰巧,我表哥跟我聊起他老婆的妹妹,一个在老家离婚带娃的女性。她同样渴望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花了几千块购置了声卡、灯光等专业设备。开播前,表哥在家族群里广发链接,号召我们去“凑人气”。
她的直播间主打唱歌,但说实话,即便有声卡修饰,歌声也实在普通。更让我错愕的是,她在直播间里公然打造“未婚未育”的单身人设,声称“孤单了很久,想找个依靠”。就是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后,直播间居然也稳定有了几十号人。最神奇的是,突然冒出个“大哥”,每场都来,动不动就刷上几百块的礼物,后来甚至还发展成了好几个“大哥”。
表哥一语道破天机:“她现在的工作就是下播后维护好这几个大哥,每天在微信上聊聊天,一天就能赚几百块。”我听完大吃一惊,这不就是利用虚假人设进行的情感欺诈吗?
但表哥却看得很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人家也没逼着他们刷钱。”
这句话点醒了我。无论是老家那位妹子直接的PK索求,还是表哥小姨子那种精心编织的“爱情梦”,其核心都是在销售“情绪价值”。她们提供的陪伴、赞美、崇拜甚至暧昧,才是用户真正消费的商品。对于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这些的男性来说,这种即时的、高浓度的情绪反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容易让人在一次次打赏中迷失自我。
最后我想说,直播生态本身并无原罪,但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捂紧钱包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定力。要时刻提醒自己,屏幕那端的甜言蜜语,很可能只是一场针对你钱包的演出。真正的价值感和情感连接,永远存在于真实的世界和关系中,而不是一场需要不停“上票”的虚拟PK里。
来源:先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