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科技之光 聚焦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2:46 1

摘要:2025年9月25日,在绵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上,5位院士、数十位头部企业代表和一批创业团队“逐光而来”。吸引他们的,是绵阳在强激光科研领域的深厚功底,以及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产业环境。

2025年9月25日,在绵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上,5位院士、数十位头部企业代表和一批创业团队“逐光而来”。吸引他们的,是绵阳在强激光科研领域的深厚功底,以及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产业环境。

激光,被视为制造业中“最亮的光”。自2022年起,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简称科博会)举行期间,绵阳都会同步举行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众多激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孵化落地,从想法变为产品,继而成长为产业。

随着9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启幕,交流互动必将催生更多创新合作契机,也将照亮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之路。

这束光,从何而来?它从“四川造”新一代人造太阳中迸发,点燃人类关于未来能源的梦想;它从海拔4410米的稻城海子山上出发,照亮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它从中国(绵阳)科技城释放,拓展人类对光的应用……

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家底”,科博会犹如一面三棱镜交汇创新之光。科博会已举办十二届,众多先进成果在这里亮相、实现转化、变为产品。数据显示,历届科博会已推动200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吸引5000余家企业参展,促成交易额突破千亿元。

科技之光在这里照进现实。2015年第三届科博会首次举办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高端论坛,如今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在绵阳茁壮成长,X-FLASH放疗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完成转化。

本届科博会上将发布《颠覆性技术前瞻(2025)》报告,牵动着科技界、产业界的注意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并非一蹴而就。唯有锁定堵点、破解瓶颈,科技成果的光芒方能绽放。

针对科技项目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绵阳将科技资源的“我有”与产业发展的“我能”结合,成立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其懂技术、熟悉院所成果的优势,负责遴选与转化。与其配套的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则敢于“投早投小”,打通从实验室出来的“最初一公里”。

走向产业“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中试平台的“催熟”。据统计,经过中试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可达80%以上。

本届科博会上,多款“绵阳造”展品应用了金属3D打印技术,为其提供服务的,正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而提供中试服务,也为该中心拓展了超千万元的新订单,实现共赢。

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建成中试平台35家,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四川传统优势产业,并延伸至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新兴领域。预计到2027年,省级中试平台将达到80家。

从原创技术到成果转化,再到聚链成势,这条产业路线在绵阳已逐渐清晰。

2025年6月,绵阳明确提出构建“587”产业体系,重点布局5条主要承载产业链、8条协同发展产业链和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其中,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正是绵阳将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绵阳每条产业链均设有专门的产业研究院或首席科学家。以磁性材料为例,在确定电机作为产业应用方向后,绵阳组建起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在内的产业研究院。

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点燃创新产业的光芒。

本届科博会展馆里,优理奇机器人用灵巧的机械手清理桌面,将各种文具摆放整齐。该项目落户绵阳用时不到40天,理由很简单——绵阳机器人产业链能完成80%以上的零部件供应。

产业的光芒,离不开交流合作、灵感碰撞。本届科博会在展区设置路演场地,旨在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走向现实。

如今,科技之光正在绵阳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